安忆船舶网

明朝文学水平最高的皇帝?

admin 0

一、明朝文学水平最高的皇帝?

作为皇帝;他开创了明朝的一段盛世繁荣,作为艺术家;他的作品至至今还是无法逾越的明代宫廷画作高峰,这人就是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

二、马芳在明朝算什么水平?

马芳(1517年—1581年),字德馨,别号兰溪 ,山西蔚州(今张家口蔚县)人。明朝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名将。

马芳出身农家,八岁时曾被蒙古鞑靼部落掳走,后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逃回大同,在大同总兵周尚文手下为队长,在与鞑靼作战中屡立功勋,累官宣府总兵、都指挥佥事、左都督等职。万历七年(1579年),因病解甲归乡。万历九年(1581年),马芳去世,年六十四。

在明代镇守边陲的名将中,马芳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当时就有“勇不过马芳”之说,同时代的诗人尹耕还留下“威名万里马将军,白发丹心天下闻”的诗句。《明史》称其“大小百十接,身被数十创,以少击众,未尝不大捷。擒部长数十人,斩馘无算,威名震边陲,为一时将帅冠。”一些曲艺、戏曲作品也将他的故事搬上舞台,如鼓词《香莲帕》、川剧《鱼鳞阵》、京剧《马芳困城》等。

芳生于正德十一年(1517年),籍贯山西蔚州(今河北张家口蔚县),其家为宣化边境农户。

嘉靖四年(1525年),蒙古鞑靼可汗巴图蒙克出动骑兵十万人,对宣府、大同边镇展开了大规模侵扰,明朝边军一触即溃,史载“破城十余座,掳掠人口数万”。八岁的马芳也成受害者,其家乡村镇尽成焦土,父母在逃难中被冲散,还是孩童的马芳更惨遭蒙古骑兵掳掠,从此,开始了一段“堪比仲卿之寒微”的生活。年幼的马芳流落蒙古草原,沦为一个替人放牧的骑奴,此后十余年,马芳过着任人驱使凌辱的奴隶生活。

但马芳纵是身为异乡贱奴,却忍辱负重,此后马芳小小年纪开始“曲木为弓”,精练骑射武艺,终练就了“箭无虚发”的本事,在崇尚勇士的蒙古军营里,他的地位也节节攀升,至青年时,一次随阿勒坦汗狩猎,忽然突出一只斑斓猛虎现身,直扑阿勒坦。众人登时惊慌逃避,唯独马芳面不改色,弯弓搭箭,当场击毙猛虎。阿勒坦对马芳赞赏不已,赠予他“良弓矢,善马”。此后马芳成为阿勒坦的 “随侍左右”。几年来跟随阿勒坦南征北战,不但渐渐深谙阿勒坦的作战之道,更渐对蒙古部落的活动规律和内部弱点了如指掌。马芳虽然受到阿勒坦的重用,但是他心在明朝

嘉靖十六年(1537年),马芳乘跟随阿勒坦至临近明朝边镇的大同外围狩猎之机,趁夜盗马逃出,连夜投奔至大同军营。抵达大同后,马芳先被卫兵逮捕,但总算运气好,此时的大同总兵是周尚文,史载此人“多谋略,精骑射,优将才”,这位爱惜人才的名将见到马芳后立刻“奇之”,任命他为队长。不仅如此,周尚文更助马芳寻到了失散多年的父母,接至大同团圆。感激涕零的马芳立誓道:“愿尽逐鞑掳,求一死以报国恩。”

此后马芳屡立战功,从队长开始,每战奋勇冲杀。因他在蒙古生活多年,熟知蒙古骑兵的作战特点,所以每战皆能重创来敌。尤其是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他献计率精骑抄袭蒙古骑兵后路,迫使蒙古大军北撤,周尚文大赞道:“汝他日必为能将。”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庚戌之变”爆发,阿勒坦率军犯大同,总兵官张达和副总兵林椿皆战死。宣大总兵的仇鸾惶惧无策,竟以重金贿赂俺答,使移寇他塞,勿犯大同。八月,阿勒坦自古北口入,杀掠无数。九月,已是千户的马芳先在怀柔遭遇了阿勒坦,马芳身先士卒,当场阵斩阿勒坦部将。迫使阿勒坦暂退,但对整个战局于事无补。两个月后,蒙古骑兵入侵山西威远,马芳率部迎敌,他先是看穿了对手用孱弱骑兵引诱明军中伏的把戏,接着反将蒙古军引入明军伏击圈,于一场激战中大败之。得胜后,部将们以为敌人已退,纷纷松一口气,马芳却冷静判断出敌人必然卷土重来,立刻在野马川布防,果见大队蒙古骑兵杀来,敌众我寡下马芳毫无惧色,命部将先撤退,自己亲率精壮勇士断后,一场恶战竟打得优势兵力的蒙古军溃逃,马芳立刻转守为攻,追击至山西泥河再次大破敌人。同年,马芳先升任宣府游击将军,继而破格提升为正二品都督佥事,至年末又加封为正一品左都督。

马芳驻守宣府时,与严嵩同党仇鸾不睦,曾因此坐连镇山敦之败而遭罚俸,其奇袭蒙古军迫其退兵的战果更被仇鸾窃取。

马芳初归大同被委任为“队长”后,即每每身先士卒,浴血杀敌,袍泽们背地取外号叫“疯子马”。马芳任宣府游击时,重立“军战连坐法”,规定临战畏敌不前者,后队斩前队,将领畏敌不前者,士兵斩将领,每战依旧率先冲杀敌阵,引得属下殊死效命。但马芳更要“治本”,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马芳向兵部上奏,提出“尽遣宣府客兵,以乡人守乡土,可得虎师。”朝廷采纳此议,在山西当地征募青壮从军,马芳更认定“兵之优劣,重在选练之效”,不但在军中制定严格的赏罚管理训练条例,招募当地拳师以及蒙古降兵为教官,更常在训练中“亲执械示范格杀”。对明朝军中将官刻薄虐待士卒的陋习,马芳也痛心疾首,调任宣府游击时便曾命亲兵在军中秘查,先后惩治虐待士兵克扣军饷的将官二十多人,一时间“军纪大振”。升任总兵后,马芳更颁布严格条令,规定将官有虐待士卒者,要处以至少八十军棍的刑罚,有克扣军粮者,不但大刑伺候,财产更要充公。为阻止当地权贵擅调士兵充奴婢,马芳竟对山西某权贵“拔刀怒向”,终迫使其归还被征调的士卒三百余人。马芳还从麾下的士兵里挑出数十名最精壮的人,组成“家兵”,这支部队,在以后的数场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马芳同样明白,仅仅依靠拼命,是无法战胜阿勒坦及其麾下的蒙古精骑的。如他曾对兵部尚书赵锦言道,明军较之蒙古军,有三“不可比”,一为蒙古军“天生骑射,弓马娴熟”,二为“来去迅即,顾此失彼”。三为“居无定所,进退自由”,为解决这三“不可比”,马芳并非像当时其他边将那样建议以守为主,靠修筑边墙来阻遏敌人进攻,相反却创造性思维,提出了“以骑制骑”的作战思路。即先是结合南宋吴阶的“叠阵法”,发挥明军在火器技术上的优势,为边镇骑兵大规模装配火器,作战中火枪骑兵,骑射兵,刀兵相互配合,反复冲杀,以此“可补骑射之短也”。明朝骑兵大规模装备“三眼铳”“五眼铳”等连发火器,正是从此时开始。而在作战思路上,马芳更将“以快制快”发挥到极致,主张每年冬春之季,派遣精锐骑兵组成小分队对蒙古草原进行反突击,以劫掠马匹和焚烧草场为作战目标,最大限度摧毁蒙古人的作战资源,而当蒙古军南下侵扰时,切忌闭关消极防守,而是要以长途奔袭,断绝蒙古军后路,聚歼蒙古军有生力量为目的。诚如他自己所言:“克掳之道,重在料敌先发,敌欲动我先动,以我火器骑射之长,克敌弓弩骑射之短,重创敌于塞上,方为制胜之法也。”

马芳的提议引起朝野的纷纷侧目。早在任参将的时候,御史夏阳就曾弹劾他“骄兵悍将,邀功贪战。”对其“以骑制骑”的战法,兵部侍郎赵应奎更斥为“沽名钓誉,不识边务。”论为官,马芳却颇为清廉,宣大总兵仇鸾在任时,山西当地将官每逢过年都要按惯例送礼,美其名曰“冬礼”,马芳非但不参与,更常找借口远避之。仇鸾获罪后,继任的宣大总督杨顺每逢蒙古骑兵侵扰时,只会闭关求太平,只在敌人退走后才作态追击,而且他时常命部下屠戮逃难的汉族百姓,割头后剃发冒充蒙古兵以充边功,对此行为,马芳愤然抵制,严令属下“敢有随之杀良冒功者立斩”。因他清廉不冒功,仇鸾在时,曾夺他奇袭阿勒坦之功,杨顺在时,也曾牵连他因“坐连战败”而罚俸。马芳虽看似不懂人情,实际上颇有见识。他不“孝敬”仇鸾,因他深知仇鸾“性桀骜贪暴,势难长久也。”抵制杨顺“杀良”,更因他明白此举“必招怨怒,从之亦难免罪”。事实上都御史方逢时、几任的兵部尚书王邦瑞、赵锦等皆与他交好,后来担任宣大总督的名将王崇古更将马芳“引以为知交”。马芳每镇守一地,除悉心练兵防御外,更留心搜集当地珍奇土特产,用以馈赠各位“上级领导”,苦心总算有回报,马芳此后选将练兵,整饬军备,从经费到武器都皆得上级支持,每次都“精兵良械优给之”。严嵩之子严世蕃同样颇为忌惮马芳,曾告诫杨顺道:“(马芳)虽表面憨鲁,实心细如发,更兼胸怀韬略,不可引之为仇也。”

而在此时,阿勒坦自嘉靖三十年(1551年)战端重开后,连年侵扰明朝边境,摧毁明朝边镇堡垒无数,特别是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他竟从二月至十月,连续对明朝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五大军事防区进行掠夺式侵扰,所过之处“军堡尽毁,府库尽遭掠,黎民流离被掳者无数”。期间,明军总兵、参将、指挥等大小各级军官战死者数十人,军队损失惨重。

然而与此同时,马芳却开始反击。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阿勒坦故伎重演,绕过宣大防线,率骑兵再次闪击至明朝京城外围的怀柔地区,一时间“京城大警”,数万援军畏惧阿勒坦兵威,纷纷观望不敢战。危急之下,还是参将的马芳慨然出击,率麾下两千精骑在保安(河北逐鹿)与阿勒坦军血战,是役马芳军“奋勇跳荡,生猛敢战”,杀得阿勒坦部后退十数里。横遭重击的阿勒坦不知明军虚实,立刻下令全军北撤。此战中马芳身负五处刀伤,坐骑也被射杀,可谓以命相搏,明世宗朱厚熜听闻后感叹道:“勇不过马芳。”而蒙古军中也深知马芳威名,尊称他为“马太师”。马芳之勇猛,从此一战成名。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屡立战功的马芳暂离山西,升任蓟镇副总兵,这次他的主要对手,换成了长期侵扰明朝东部边陲的蒙古土蛮部,马芳刚一到任,土蛮即发动十万骑兵南下侵扰,马芳一面命他的“家兵”从侧翼打击蒙古军,一面与总兵欧阳安一道在界岭口迎敌,一番激战,杀得土蛮前锋暂退且俘获多人,审讯时有蒙古俘虏盯着马芳道“马太师也!”马芳闻言立刻“免胄示之”。得悉对手正是数度重创蒙古骑兵的“马太师”,十几万土蛮骑兵立马仓皇北撤。土蛮刚撤军,阿勒坦又卷土重来。同年六月,阿勒坦侵扰河北地区,因时任蓟辽总督的王杼指挥无方,导致明军全线崩溃,遵化、玉田等重镇相继沦陷,马芳率领骑兵长途奔袭,在金山寺一战里重创蒙古骑兵,再次迫使阿勒坦北撤,但战后追究败因,马芳又受牵连,以“抗敌不力”的罪名被剥夺副总兵一职,贬为都督佥事。

嘉靖四十年(1561年),马芳移守宣府,再次与阿勒坦正面对抗。

嘉靖四十年(1561年)八月,阿勒坦南下侵扰,与以往分散式骚扰不同,这次他改为“重点打击”,兵锋直逼山西地区。明军当地部队却纷纷溃退,身在宣府的马芳却决心“先发制人”,在阿勒坦部南下之初,即侦之其部队动向,经反复筹谋,终定下从宣府奔袭至山西,给阿勒坦以重击的方略。副将赵勇担忧此举风险太大,且山西并非宣府防区,“观望”可免责,一旦失败即罪不容赦,马芳慨然道:“今敌寇凶猛,避之必败,击之方有胜机,况身为朝廷之兵,即有守土之责,又何来分彼此,大丈夫身受国恩多年,正当杀敌报国,纵是此役必败,拼得我等性命一条,却要叫敌寇知我大明兵威,虽死又何妨。”尽管如此,马芳也知此战凶险,行前对三军放话,有兄弟同在军中的,弟弟留下;父子同在军中的,儿子留下。结果却是众将士“群情激昂争先从之”。马芳随即率军连夜急行军五百里,抵达大同外围,终于捕捉到了阿勒坦主力,此时正是凌晨,马芳并不急于进攻,还是先以其精锐“家兵健儿”为先导,趁夜色潜入蒙古军营中放火,然后趁蒙古军营混乱时拼命高呼“马太师来了”。接着马芳军奋勇冲杀,在正面对蒙古军发起强攻,猝不及防的阿勒坦果然大溃,明军前仆后继,以死相拼,是役蒙古军“惊慌失措,相互踩踏死者无数”。但面临突发局面,阿勒坦却果断应对,他冷静的整合兵马,命令部队交替掩护撤退,且亲自留队断后,经殊死搏杀,终于成功的顶住马芳的强攻,安然抽身北退。不甘心的阿勒坦小退二十里,与马芳相持。

三、明朝的农业发展到了怎样的水平?

在20世纪以前的中国,农业一直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生产部门,绝大多数人口也都生活在农村。其后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兴起和发展,农业产值在国民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降低,但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却未能随之相应下降。直到今天,农村仍是大多数人口的居住场所,“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但“三农”问题的形成,是近几十年来出现的各种新因素和延续了数千年的小农经济体制交互作用的结果,必须放到长时段的历史过程中予以观照和考察。

明代在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一方面,农业生产力已达到或接近传统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限度,另一方面,在农业经营和生产关系方面都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或以前不太明显的新因素。特别是商业性作物的广泛种植,为工商业的发展和市镇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动力。从明代后期开始,作为核心经济区的江南地区进入了“早期工业化”阶段,无疑是以其发达的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到明代后期已趋于定型的这种农村发展模式,直到今天还有其现实意义。

耕地面积与人口数额问题。这方面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对有关学术成果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和评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尝试性的看法。据笔者估计,洪武末期的耕地面积约为466万顷,弘治末期增至558万顷,万历末期增至916万顷。与耕地增加的趋势相对应,明代人口也增长很快。笔者推测,洪武二十四年(1391),全国人口总数将近70000万人,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增至约1.91亿人。明代将近90%的人口仍然居住在农村,总体城市化率与宋代相比无明显提高,但在经济发达的江南等地,明代后期城市化水平则达到较高程度。

形成了一套效率较高的集约化耕作体系。在工具使用、土壤改良、选种育种、间作套作、施肥追肥等方面,也都有一定程度的改进。按保守的估计,明代后期江南的亩产量,比宋代大约增加了50%以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到明代中后期,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经济作物的种植日益普遍,形成了一种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较大地改变了农村的生活模式。不过,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交互作用,明代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灾害的发生频度日益增加。

土地形态与生产关系问题。明代的田土分为官田和民田两大类。官田所占比例,包括军屯田地和王府庄田在内,就全国而言大约将近30%。在江南等地,官田的比例很高,如苏州高达68.58%,松江高达84.52%。有明一代,土地占有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是政府直管官田出现了民田化趋势,二是皇庄以及诸王、公主、勋戚、大臣、内监等庄田出现了膨胀化趋势,三是地权分配出现了集中化趋势。明朝初年,由于地主势力受到打击,各地都有不少荒田可以开垦,自耕农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但自耕农经济本身十分脆弱,明代中叶以后,在赋役负担、土地兼并和自然灾害的共同冲击下,自耕农阶层越来越萎缩,地权日益集中于勋贵和缙绅地主的手中,庶民地主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乡村社会分化为地主与佃雇农两大社会阶层。明代地主占有的土地,绝大多数都通过租佃方式经营,当时的佃户大致可以分为钦赐佃户、官田佃户、佃仆、一般佃户四类,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各不相同。就一般租佃制而言,国家法律不再承认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佃户的法律地位和社会地位与前代相比有所上升。农业雇佣关系在明代也很普遍,与前代相比,雇工的法律地位没有明显变化,过分强调万历“新题例”的意义是不妥当的。当然,在实际社会生活层面,明代后期雇工的待遇似有所改善。

地方精英与乡村控制问题。根据明朝社会政治结构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将当时的地方精英划分为三种类别:一是职役性地方精英,包括实行粮长制地区的粮长,由政府推行的里甲和保甲等基层组织的首领,如里长、老人、保长等等;二是身份性地方精英,即通常被称为“绅士”的那些人士,包括生员、监生、举人、进士以及科举和非科举出身的各类官员;三是非身份性地方精英,前两类之外所有能在地方社会发挥支配作用的人士都包括在内。明代前期,政府在全国推行里甲制,这虽然是自上而下赋予地方社会的统一的行政性组织,但却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可以容纳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各种关系和组织。政府的意图,是依靠里甲制度规范地方社会的权力结构,形成以安分守法的地主富民为乡村社区领导层的社会政治秩序。但这一理想化的制度设计很难长期维持下去,在人口流动性提高、贫富分化程度加剧等因素影响下,明代中后期里甲体制逐渐解体,以绅士为主体的地方精英在各类公共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乡村的主要支配阶层。不过,绅士阶层日益广泛深入地涉足地方公共事务,并不说明国家权力从地方社会的全面后退和抽离,而是意味着国家权力与地方权威之间的互补关系的不断加深。

回顾性和反思性,明代农村社会经济问题有关的学术观点和理论动态。一些不成熟的商农业发展与环境变迁问题。经过战乱的长期摧残,明初农村社会经济十分凋敝。统治者颁行了一系列劝奖垦荒的政令,并大规模地开展军屯和民屯,使田野荒芜、人民稀少的局面迅速得以改观。此后各种形式的垦荒活动仍不断进行,农耕区的面积不断得到扩大。明代水利事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各地兴修的众多小型水利工程尤其引人注目。在农业技术方面,明代缺乏突破性革新,但仍有明显进步,南方一些地区充分发挥传统农业技术并加以改进,希望有助于全面理解传统中国的农村社会组织和权力结构!!!仅供参考

四、在明朝这个时期,刘伯温的能力算什么水平?

俗话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在世间的流传中,多将刘伯温与诸葛亮相比肩,甚至有人认为刘伯温的功劳比诸葛亮更大,能力比诸葛亮更强。因此,许多人对于刘伯温最终只是被封为伯爵感到十分不理解。

那么,历史上的刘伯温能力究竟怎么样呢?

一、 刘伯温是个大才子,文学水平很高,还懂兵法

《明史》说“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意思是,刘基博通经史,无书不读,尤其精于天文。西蜀赵天泽在评论江右人物时,首推刘基,将他比作诸葛孔明。

而且在元朝的时候,刘伯温凭借自己的本事一举考中进士,说明确实是有真才实学的,比李善长这样的半吊子秀才要强上不少。

在方国珍举兵时,到处烧杀抢掠,元朝官府对方国珍无可奈何,于是就派刘伯温当了个元帅府都事。而刘伯温也确实有本事,将方国珍治得服服帖帖。不过呢,当方国珍被招安之后,元朝廷认为刘伯温在滥用职权,擅作主张,还把他贬官了。

后来,刘伯温弃官归隐青田,专门写了本书叫《郁离子》,用来明志。

刘基有《诚意伯文集》20卷传世,收有赋、骚、诗、词1600余首,各种文体文230余篇。

二、 刘伯温建功

朱元璋与李善长结识后,李善长就告诉朱元璋,要重视人才。于是没攻下一个地方,他都会去网罗当地的贤才。

朱元璋刚开始听说刘伯温之名的时候,就专门派人去请,但也不知道是文人脾气上来了,还是因为当时朱元璋的实力不如陈友谅等人,反正刘伯温是没有去的。

后来,当朱元璋攻下浙江金华,刘伯温才带着《时务十八策》来投奔朱元璋,开始了他的建功立业的一生。

刘伯温在朱元璋那里是作为谋士存在的,在许多战略问题上,刘伯温都能给出朱元璋建议,因此朱元璋将他比作张良。

三、 朱元璋封爵

首先来说,刘伯温加入朱元璋的时间比较晚。徐达、常遇春、汤和等人都是从起事就跟着朱元璋,而且战功卓著。而李善长则是一直管理后勤工作,做得是井井有条。虽然刘伯温的能力、才学都比李善长等人厉害,但是毕竟建的功不够,而且资历也不够,因此,按照功绩来说,无法与淮西旧人相比。

其次,刘伯温是个倔强的文人,而且是宁折不弯,与朝中大臣的关系并不是太好。而且朱元璋很多疑,一直认为刘伯温看不起自己,刘伯温平常又有些文人脾气,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有点装,所以更为朱元璋所不喜。

再者,朱元璋本身的能力很强,能够得天下更多是靠的这批武将和他自己的能力,文人贡献的力量有限。因此,我们看到在朱元璋封的公侯之中,除了李善长是个文人外,其他人都是武将。如果封刘伯温为公或侯,必然招致武将的不满。

在《明史·刘基传》中,对于刘伯温的功绩更多是体现在建国之后,制定律法,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等这上面,对于建国前的功绩其实只有寥寥数语。

四、 后世影响

刘伯温与诸葛亮一样,被后世神话了许多。真实历史上的刘伯温功绩其实并不是多么的出众。而刘伯温在劝谏朱元璋的时候,喜欢搞神秘,下面是《明史》中记载的一段话:

“吴元年以基为太史令,上《戊申大统历》。荧惑守心,请下诏罪己。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

翻译下来就是,荧惑星出现在心宿位了,皇帝该下个罪己诏……皇帝做个梦,刘伯温就说要停止刑罚。总之,在我们现在看来,结果是好的,但他说的那些原因纯粹是在忽悠人,感觉就像是个江湖术士。

一直到正德年间,明武宗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并称刘伯温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从此以后,刘伯温的历史地位开始飞速飙升。

刘伯温封诚意伯,我认为是按照功劳而来,并没有减小或夸大。

他在陈友谅南下等危机关头,给朱元璋提出过不少良策,确实是难得的人才。而且他掌管律法,也体现出了确实是一位治世之能臣。

在为人方面,刘伯温不攀附权贵,刚正不邪的品德值得后人学习。

五、明朝钱币

明朝钱币的历史和收藏价值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王朝,也是中国古代钱币铸造的重要时期。明朝钱币以其独特的历史意义和收藏价值,成为众多钱币爱好者追逐的宝贝。

明朝钱币的种类和特点

明朝钱币的种类繁多,包括铜钱、银质钱币和宝钞等。其中,明代最常见的是铜钱,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钱币类型之一。铜钱分为大明通宝、小明通宝以及多种局部流通的私铸铜钱。大明通宝铜钱在皇帝统治期间广泛流通,铸造精美,文字清晰。这些铜钱的重量、尺寸和形状都非常规范。

而小明通宝铜钱则是由明英宗朱祁钰短暂在位期间铸造,数量较少,因此较为珍贵。私铸铜钱则是指一些地方政权或商人铸造的钱币,多样性非常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和收藏价值。

另外,明朝还流通过一些银质钱币,如万历通宝和崇祯通宝等。这些银币因其材质高贵而备受钱币收藏家的喜爱。

明朝钱币的历史意义

明朝钱币对于研究中国历史、经济和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明朝铜钱的广泛流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交流的发展。同时,明朝钱币上的文字、图案等元素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明朝的铸币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这些变化也在明朝钱币上得到了体现。钱币上的年号、铸造地点、铸造工艺等信息都成为研究明朝历史和钱币制度的重要依据。

此外,明朝也是一个重要的外贸时期,大量的明朝铜钱通过贸易流向海外,成为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的见证。因此,研究明朝钱币也能够为研究国际贸易史和文化交流史提供宝贵的资料。

明朝钱币的收藏价值

明朝钱币不仅对于历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成为众多钱币收藏家的宝贵收藏品。明朝钱币的收藏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价值:明朝钱币作为中国历史的见证,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收藏这些钱币可以深入了解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迁,感受那个时代的风貌。
  2. 艺术价值:明朝钱币在铸造工艺、文字书法和图案设计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展现了中国古代工艺和艺术的美学观念。收藏这些钱币,可以欣赏其中的艺术魅力。
  3. 稀缺性:明朝钱币作为古代钱币,铸造时间较远,数量有限,因此在市场上相对稀缺。稀缺的明朝钱币市场价值较高,收藏者可以通过稀缺性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
  4. 投资价值:鉴于明朝钱币的稀缺性和市场需求,其投资价值也日益突出。经过专业鉴定和评估,选择合适的明朝钱币进行投资,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

总的来说,明朝钱币的历史和收藏价值不容忽视。无论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还是从钱币收藏的视角,都对于这段历史和这些钱币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研究和收藏明朝钱币,以促进中国钱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六、明朝改革是明朝什么时期?

明朝万历年间经济高度发达,既有技术进步的背景,也是白银货币化的结果,技术进步,效率才会提高,商品才更加丰富,而有了白银作为一般等价物,各种商品才能在全国范围内畅通无阻,这两个作用力,直接冲破的明朝政府的政策阻隔,经济由计划转向自由。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在历史上很有名,有历史学家称这个改革为大明王朝延续了几十年是寿命。一条鞭法主要是用白银收税,很多人就理想当然的认为,经过张居正的改革,明朝才实现了白银货币化。其实在张居正改革之前,明朝民间已经实现了白银货币化,隆庆元年(1567),明朝政府以法律的形式承认白银在交易中的合法地位:“在商品交易里面,货物价值一钱以上的,可以用银子交易;货物价值在一钱一下的,只准用铜钱交易。”而张居正一条鞭改革,还要等到六年之后。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明朝用银子交易还要得到政府的承认才是合法的?在我们的印象里,白银一直都是古代社会的硬通货币,流行非常广泛,其实,这是受到电视剧和金庸小说的误导,金庸小说经常有这样情节,某个大侠掏出一推银子给店小二:“小二,来一壶酒。”其实古代社会,一人吃一顿大餐,一两银子绰绰有余。古代社会一两银子的购买力至少相当于现在的600人民币。

七、明朝佛手

明朝佛手,又称佛手柑,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柑橘类水果,也是我国品种最多的柑橘之一。明朝佛手因果实形状奇特而得名,其外形如同佛祖手掌合十的手势,因此寓意着吉祥、安宁和幸福。此外,明朝佛手还因其独特的香味和营养价值而备受青睐。

明朝佛手的起源与种植

明朝佛手最早起源于中国云南地区,后来逐渐传播至全国各地。明朝佛手树木高大,叶片绿润光滑,枝繁叶茂。它的果实分为多个独立的花瓣状结构,外观独特且引人注目。与其他柑橘相比,明朝佛手更容易栽培和繁育,得以广泛种植。

明朝佛手的药用价值

明朝佛手在中医药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药用和食疗领域。

  • 舒缓神经:明朝佛手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对于缓解紧张情绪、促进睡眠具有一定作用。
  • 健脾养胃:明朝佛手富含丰富的维生素C和纤维素,有助于促进肠胃蠕动,增强消化功能。
  • 预防感冒:明朝佛手所含的挥发油成分可以增强免疫力,对于预防感冒有一定功效。
  • 促进血液循环:明朝佛手富含柠檬酸和类黄酮物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明朝佛手的烹饪应用

由于明朝佛手独特的形状和香味,它常被用于烹饪中增添美味和美感。

  • 佛手茶:将明朝佛手果实晒干后泡水饮用,可以清热解毒、健脾养胃。
  • 佛手果汁:将明朝佛手果实榨汁,可以制作饮料、冰淇淋、果酱等,口感清爽、酸甜可口。
  • 佛手糖醋排骨:将明朝佛手果皮加入糖醋汁中,调制成独特的口味,搭配排骨炖煮,香气四溢、口感鲜美。
  • 佛手蜜饯:将明朝佛手果实去皮,腌制或糖渍,制作成蜜饯,甜而不腻,非常受欢迎。

明朝佛手的保健与美容

除了药用和烹饪之外,明朝佛手还被人们广泛应用于保健和美容领域。

  • 美白护肤:明朝佛手所含的丰富维生素C可以抑制黑色素的形成,美白肌肤,让肌肤更加光滑细腻。
  • 滋养发质:将明朝佛手果实榨汁后用于洗发,可以滋养头发,增加头发的柔软度和光泽度。
  • 改善口气:明朝佛手所含的芳香物质可以有效去除口腔异味,改善口气。
  • 舒缓皮肤:明朝佛手可用于制作面膜,具有舒缓皮肤、减少皱纹的功效,让肌肤更加年轻。

明朝佛手作为一种传统的柑橘类水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作为药材还是美食,明朝佛手都以其独特的形状、香味和多种功效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我们也能够得到明朝佛手带来的健康和美容效果。因此,不妨在下次的购物清单中加入明朝佛手,体验其中的独特魅力。

八、明朝谋士?

刘伯温,李善长,姚广孝,洪承畴,高启

九、明朝年表?

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明惠帝朱允炆,明朝无谥,清乾隆元年追谥「恭闵慧皇帝」,史籍称为建文帝。性寡断。

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1420年推翻明惠帝自立,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宣宗,仁宗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英宗朱祁镇(1427-1464)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被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喇大举南侵,王振惬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于1464年,时年38岁。

景帝朱祁钰(1428-1457)年号“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喇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75年,景帝病危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景帝死于1457年,时年30岁。

宪宗朱见深(1447-1487)年号“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

宪宗,英宗长子,宪宗好方术,溺于女色,致使宦官“奸欺国政”。1487年,宪宗死,时年41岁。

孝宗朱佑樘(1470-1505)年号“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孝宗,宪宗三子。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死于1505年,时年36岁。

武宗朱厚照(1491-1521)年号“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武宗,孝宗长子。好逸乐,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淫过度,死于1521年,时年31岁。

世宗朱厚璁(1507-1566)年号“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

世宗,宪宗孙,父兴献王。世宗前期颇有一些作为,诛杀宦官,节用宽民,但后期荒淫无度,政治腐败,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世宗因服丹药中毒死,时年60岁。

穆宗朱载垢(1537-1572)年号“隆庆”1566年即位,在位7年。

穆宗,世宗第三子。在位7年,死于1572年,时年36岁。

神宗朱翊钧(1563-1620)年号“万历”1572年即位,在位48年。

神宗,穆宗第三子。即位时才10岁,由皇太后陈氏及李贵妃主持政务。神宗亲政后,深居宫中,荒淫享乐,政治腐败,神宗时,北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窥视中原。神宗死于1620年,时年58岁。

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号“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光宗,神宗长子。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过度而亡。时年39岁。

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号“天启”1620年即位,在位8年。

熹政治腐败。努尔哈赤宗,光宗长子。在位时任用宦官魏忠贤,致使乘机攻占沈阳。熹宗死于1627年,时年23岁。

思宗朱由检(1610-1644)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在位17年。

思宗,光宗第五子。即位后,诛杀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无奈积重难反,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又崇祯性多疑,刚愎自用。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时年35岁。死前于兰色袍服上大书“勿伤百姓一人”。

南明皇帝:

朱由崧安宗简皇帝 弘光(1644年——1645年)待考

朱聿键绍宗襄皇帝隆武(1645年——1646年)隆武陵

朱聿鐭文宗节皇帝 绍武(1646年)绍武陵

朱由榔昭宗匡皇帝永历(1646年——1662年)永历陵

十、明朝忠臣?

  明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王朝,这里面就有许多优秀的臣子,为明朝的王朝盛世做出许多贡献,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明朝十大忠臣吧。

明朝十大忠臣排名

1.李定国

2.李成梁

3.卢象升

4.李文忠

5.王守仁

6.李如松

7.常遇春

8.戚继光

9.徐达

10.于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