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忆船舶网

中国油画的发展史?

安忆船舶网 0

一、中国油画的发展史?

油画作为外来画种,400年前被意大利传教士带来中国。在明朝时起先并没有得到中国画家的重视,也没有得到很高的评价。直至乾隆年间,来中传教并在朝廷任职的传教士不在少数,比较有名的当属意大利人郎世宁、法国人王致诚等,他们是中国宫廷第一批外籍画家。清同治年间,传教士在上海土山湾设立孤儿院并设图画馆传授西方绘画技术,后孤儿们长大离院成为第一批中国习得油画技艺的本土画家,这一批人中有一位名为周湘的画家,在上海先后办起中西美术学校及布景画传习所。丁悚、乌始光、刘海粟、张眉荪等人曾在此学画。这是中国学习西方美术教育的开端。刘海粟、乌始光后建立上海图画美术院也就是南京艺术大学的前身。同时,许多没有机会接受训练,又缺少油画材料的学画者,往往从摹绘油画印刷品入手,并使用各种代用颜料、油料,绘制基本上是中国传统风格的油画作品。直到出洋学画的青年陆续回国,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变。

二、中国诗歌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整理,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

中国古代诗歌历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发展。

三、中国火枪的发展史?

四大发明之火药】

火器离不开火药。可以说火药是火器的基础,没有火药也就无从谈火器。

大家都知道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那么知道火药是在什么时候发明出来的吗?春秋!

这在《范子计然》一书中记得清清楚楚:“硝石出陇道”,主要应用于民间民生。《范子计然》据传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范蠡所作,计然是晋国三公子,极其博学,无所不通,范蠡常找他请教各种学问。

火药其实是炼丹时偶然发现的,最初是一种药品而非燃料。

中国古代有炼丹的传统,炼丹术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是“火法炼丹”,大师们将各种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入鼎中,不加水,期望通过煅、炼、灸、熔、抽、飞、优等方式炼制长生不老丹贡献给君王和贵族们,手法和现代的化学有共通之处。

炼来炼去,仙丹没炼成,一些强身健体的丹药倒是炼出来了,贵族们服用之后发现身体有一些改变,更加热衷了。当然,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某些药物组合在一起可以燃烧,这就是火药。

【唐朝:从火药到火器】

中国现存第一部记载火药配方的书,约成书于八九世纪,也就是隋唐时期,书中记载:“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会发生“焰起,烧手面及火尽屋舍”的现象。

更具体一点,隋朝时诞生了硝石、硫磺和木炭三元体系火药;

唐代炼丹家在唐高宗(李治)永淳元年(682年)首创了硫磺伏火法,用硫磺、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

唐宪宗(李纯)元和三年(808年)又创状火矶法,用硝石、硫磺及马兜铃(含炭素)一起烧炼;

唐朝这两种配方,都是把三种药料混合起来,已经初步具备现代火药所含的成分。

火药是非常有用的一种物质,作用于民生,成为产生动力的能源;作用于军事,给战争带来划时代的改变。

但是当时的人们不以为然,视为旁门左道,绝对想不到很多年后火药将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杰出的成就,甚至被视为现代文明的推进器。

中国自古就有火攻这种战术,通常是在箭头上绑一些像油脂、松香、硫磺之类的易燃物质,点燃后用弓射出去,称之为“火箭”;或者直接点燃易燃物抛入敌营,能烧一片是一片。

赤壁之战就是史上著名的火攻案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历史上是谁第一个将火药运用到军事领域,现在已不可考证。但当火药运用到军事领域之后,那已经不能被单纯的称之为“火药的运用”,而是成为了一种新的武器:火器!

宋朝史学家路振编撰的《九国志》中记载,唐哀帝时(十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里的“机”我认为就是一种火器雏形,这可能是使用火器攻城的最早记载。

【宋朝:火箭、火球、火蒺藜、火炮(霹雳炮)、震天雷、火枪】

印象中宋朝的发展很畸形,经济上很富裕,军事上很羸弱,这是事实。但另一方面,宋朝的军事理论、军事技术非常强,宋太祖赵匡胤以兵变起家,很看重武器,975年时每隔十天便查核一次各种兵器的质量。

最高统治者的态度影响了当时的宋朝军事,人们积极的贡献智慧,使火器在宋朝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运用。

北宋学者宋敏求在《东京记》中记载,京城开封有制造火药的工厂,叫“火药窑子作”。其实建康府(今江苏南京)、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等城市也都有。

《宋史·兵记》中明确记载了关于火器的三件事情:

公元970年(北宋),有个叫冯继升(兵部令史)的人发明了“火箭法”,这种方法是在箭杆前端缚火药筒,点燃后利用火药燃烧向后喷出的气体的反作用力把箭簇射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喷射火器;

公元1000年(北宋),唐福(士兵出身的神卫队长)向朝廷献出了他制作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

公元1002年(北宋),石普(冀州团练使)也制成了火箭、火球等火器进献朝廷。

喷射火器、火箭、火球、火蒺藜是当时世界上一流武器,但还不是最先进的。最先进的是什么呢?是火炮!

北宋仁宗时期诞生了一部神书:《武经总要》!这是中国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修的、集当时及古代兵器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兵书!作者是天章阁待制曾公亮、工部侍郎参知政事丁度等人,仁宗亲自作序。

书中记录了十几种不同式样的炮:单梢炮、双梢炮、五梢炮、七梢炮、虎蹲炮、柱腹炮、旋风炮、合炮、卧车炮、车行炮、行炮车等,还有一种只用两个人就能使用的轻便手炮,能发射半斤重的炮弹!

这些“炮”其实不是我们认识里的现代火炮,刚制作出来时投掷的是石头,名字就叫投石机。但在火药发明之后,投掷的就不是石头了,而是兑好比例的火药混和物。

宋朝的外敌是金,在与金的多次战争中,火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大横模杀伤性重型武器:霹雳炮、震天雷!

1、霹雳炮

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金军围攻汴京(今开封),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的抗金名臣李纲就使用了霹雳炮,据说“夜发霹雳炮以击贼,军皆惊呼。”

1161年,南宋名臣虞允文在采石矶(今属安徽马鞍山)以一万八千人的兵力大败十五万金军!金帝完颜亮被追得无处可逃,最后死于部下之手,宋朝转危为安。

此战中霹雳炮立了大功,史上记载:“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遂大败之。”

2、震天雷

《金史》对震天雷是这样描述的:“火药发作,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并无迹,甲铁皆透”,和现代的地雷有类似之处。

宋神宗赵顼时期,因为战争的需要,火器发展越发快速,史书上记载了当时的生产规模:“同日出弩火药箭七千支,弓火药箭一万支,蒺藜炮三千支,皮火炮二万支”。

公元1132年(南宋),时任池州知府的军事技术家陈规发明了最初的火枪,并立刻运用于实战,组成一支60多人的火枪队,2-3人操持一杆火枪,共计约“长竹竿火枪二十余条”,把盗匪李横的部队打得四散而逃。

这种火枪就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被后人称为现代管形火器的鼻祖。

公元1259年,寿春地区有人制成了突火枪,它和陈规的火枪最大的不同在于,火枪只能喷射火焰烧人,而突火枪内装有“子巢”,火药点燃后产生强大的气体压力,把“子巢”射出去,子巢就是最初的子弹。

突火枪因为一开始是用竹筒制造的,又被称为突火筒。

至此,中国古代算是摸着了热武器的边。

同一时期稍后,西方国家也有了火器。成吉思汗西征时传入阿拉伯国家,再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彻底改变了世界武器史。

【明朝:火铳、火箭、火炮】

1、火铳

火铳是元朝时出现的管状火器,由宋朝突火枪演变而来,通常分为:单兵用的手铳,城防和水战用的大碗口铳、盏口铳和多管铳等。枪管里不仅装填火药,而且还装有球形铁弹丸或石球,开创了在金属管形火器中装填弹丸的先例。

现存最早的有铭文的元代火铳,是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至顺三年(公元1332 年)的制品。

虽说火铳出现于元朝,真正盛行则是在明朝。朱元璋抗击元朝、争霸中原的一系列战争中都用到了火铳,建立明朝后大量制造,还于永乐年间组建了专用火器的神机营。

嘉靖之后,火铳逐渐被更为先进的鸟铳和火炮所取代。

2、火箭

明朝的火箭,可不是以前那种单箭头点火射出去的原始武器,而是一次性可以射出多支箭头的多发火箭!

火弩流星箭:同时发射10支;一窝蜂:同时发射32支;百虎齐奔箭:同时发射100支。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多发齐射火箭,可以称为现代多管火箭炮的鼻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与建文帝的大军于白沟河一战中就使用了“一窝蜂”,效果极佳。

以上三种火箭,虽然厉害还属于常规性,下面这两种则是非常规性大杀器,不但具有实际上的杀伤力,还有威慑性。

第一种:火龙出水

根据明代重要军事著作《武备志》的记录,这种火箭用竹木制成,在龙形的外壳上缚四支大“起火”,腹内藏数支小火箭,大“起火”点燃后推动箭体飞行,“如火龙出于水面。”

可以在距离水面三、四尺高处飞行,远达两三里,火药燃尽后点燃腹内小火箭,从龙口射出,击中目标将使敌方“人船俱焚”,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二级火箭。

第二种:神火飞鸦

同样是《武备志》中的记载,这种火器用细竹篾绵纸扎糊成乌鸦形,内装火药,由四支火箭推进,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火药筒并联火箭,与今天的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工作原理很相近。

3、火炮

明朝时的火炮已经接近现代火炮,虽然杀伤力还比不上,原理基本一致。

朱元璋在与张士诚决战时使用了火炮,据《明史》记载:“(徐达)领四十八卫将士围城,第一卫置襄阳炮架五座,七梢炮架五十余座,大小将军筒五十余座。。。。。。铣炮之声昼夜不绝。”

看完这段描述,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这仿佛是一场大型现代化战争?只有现代战争才会炮声震天响,连绵不断昼夜不绝!

由此可知火器在明朝得到了何等程度的运用!那是中国古代火器发展最强盛的时期!

可惜限于工艺和国力,无法做到全军配备热武器,只能冷兵器和热武器同时使用。

虽然如此,明朝时的火器科技足以傲视世界,还出现了世界航天第一人:万户。他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蓝天,不料火箭爆炸,他为此献出宝贵的生命。

世界各国都认同万户探索未知、勇于尝试的精神,为了纪念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

【清朝:火器末落】

令人心痛的是,火器在明朝的辉煌没能延续到清朝。

入关初期,清廷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拖着整个国家往后退,打压各种先进、实用的汉人科技;到了后期再想发展已经来不及了,只得闭关锁国,关起门来当大爷。

然而这门终究还是被外力打破了。

为了抗击外侮,清廷不得不花大价钱从西方购买先进热武器。可最初的最初,火药、火器本来是从中国传出去的!

这应该是史上最早的“出口转内销”吧。看似好笑,但因为那段历史太沉痛了所以没有人能笑得出来。

【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知道,火器在中国古代有漫长的历史,曾经辉煌,曾经没落。但主宰火器兴衰的并不是火器本身,而是人!

火器不分好坏,它既能成为战场上杀戮无数的武器,也能成为保家卫国的力量!既能让人感觉到危险,也能提供强大的安全感,端看怎么去使用。

值得庆幸的是,此时此刻我们感受到的是它的保护力量。

参考资料:《宋史》《武经总要》《金史》《明史》

四、中国火车的发展史?

中国有铁路始于清朝末期。1881年中国工人试制成功了一台0-3-0型的蒸汽机车。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制造的第一台机车。

中国第一辆火车是当时唐胥铁路总工程师的夫人仿照英国著名的蒸汽机车“火箭号”而造成的,并把它命名为“中国火箭号”。因为中国工人在机车两侧各刻一条龙,于是把它叫做“龙号”机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铁路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对机车的需要日益增加,自行制造机车是当务之急。由于当时的铁路牵引动力还是蒸汽机车,机车的制造即从蒸汽机车起步,沿着仿制旧型,改造旧型,进而自行设计新型机车的道路,循序渐进。   

1804年,由英国的矿山技师德里维斯克利用瓦特的蒸汽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时速为5至6公里。因为当时使用煤炭或木柴做燃料,所以人们都叫它“火车”,于是一直沿用至今。

1840年2月22日,由康瓦耳的工程师查理礠里维西克所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列真正在轨上行驶的火车。

1879年,德国西门子电气公司研制了第一台电力机车。

随着火车的普及,改变了人们骑马(或以其他牲畜为主要动力)的出行方式。中国早期的火车车厢是绿色的,因此叫绿皮火车。

五、中国油画的发展史?

中国油画从外来艺术发展成为中国绘画的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学习、吸收和成长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早期,距今 400年前,意大利天主教士利玛窦等人来华传教,把欧洲油画作品带进中国。明万历二十九年

(1601)利玛窦向明神宗朱翊钧所献礼品中就有天主像、圣母像等。这种精细逼真的绘画,使中国画家感到惊异,但并未给予较高的艺术评价,也没有中国画家追随这种画法。到清朝初年,有许多擅长油画的欧洲传教士来华,并在宫廷供职。其中较著名的有意大利人郎世宁、潘廷章,法国人王致诚等。他们是中国宫廷内第1批外籍画师,曾受命绘制过多幅油画肖像。乾隆帝弘历曾命宫中选少年奴仆,随洋人学泰西画法(油画技法)。现存满族画家五德的纸本油彩山水画,便是这一时期中国画家的油画作品。

鸦片战争后,中外交往较前频繁,西方的宗教绘画和商业性绘画更多地进入中国,西方绘画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也较前显著。但真正掌握西方绘画技法的中国画家,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同治年间,欧洲传教士在上海土山湾设立孤儿院,向收养的孤儿传授各种技艺,其中的图画馆传授西方绘画技术。孤儿长大离院,也把油画技法带到社会。清末民初活跃于上海的周湘、张聿光、徐咏青等人,都出自土山湾孤儿院图画馆。与此同时,一些中国文人到了欧洲各国,亲眼看到西欧画家的精心杰构。薛福成的《巴黎观油画记》被广为传诵,康有为的《意大利游记》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给予极高的评价。中国知识界通过他们优美的诗文,初次了解到与中国传统绘画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绘画。

1902年,清廷颁行学堂章程,采行日本制度。1905年,科举制度废止,南京两江师范学堂、保定北洋师范学堂都设图画手工科,开油画课,聘请外籍教师任教。1909年,周湘在上海先后办起中西美术学校及布景画传习所,传授西洋绘画技法。丁悚、乌始光、刘海粟、张眉荪等人曾在此学画。这是中国学习西方美术教育的开端。同时,许多没有机会接受训练,又缺少油画材料的学画者,往往从摹绘油画印刷品入手,并使用各种代用颜料、油料,绘制基本上是中国传统风格的油画作品。直到出洋学画的青年陆续回国,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变。

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 最早出国学习油画的广东画家李铁夫,于1887年到美国,曾受业于J.S.沙金,并以作品奖金和卖画所得,资助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最早到日本学画的李叔同,于1910年学成回国,随即在天津、杭州和南京从事美术教学,他首倡石膏模型和人体写生,并在学校中组织洋画研究会。辛亥革命以后,出国学画的人渐多,他们的去向主要是欧美和日本。较早去欧、美学画的有李毅士、冯钢百、吴法鼎、李超士、方君璧等人,后又有林风眠、徐悲鸿、潘玉良、周碧初、庞薰□、颜文□、常书鸿、吕斯百、吴作人、唐一禾、周方白、吴大羽等。继李叔同之后留日的有王悦之、许敦谷、陈抱一、胡根天、俞寄凡、王济远、关良、许幸之、倪贻德、卫天霖王式廓等人。40年代赴法国学画的有吴冠中、刘文清等人。

中国留学生初到西欧时,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已在画坛取得稳固地位,学院派古典主义虽有人支撑,但其影响已趋式微。在日本,以黑田清辉为代表的新进画家,已经以印象主义的艺术观念改变了日本美术教育的内容。由于日本不像法国那样具有深厚的油画艺术传统,所以留日学生(包括最早的李叔同)在艺术上普遍倾向于印象主义以后的各流派。留欧的李毅士、吴法鼎、李超士、徐悲鸿、颜文□、常书鸿等人,提倡古典的写实主义美术。留学生归国后,通常都以美术教学为职业,通过所在的学校,传播自己的艺术思想和绘画技法。

1912年刘海粟、乌始光兴办上海图画美术院,1919年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这是中国正规美术学校的开端。继此之后,中国第1所国立美术学校——北京艺术学校(后改为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第 1所高等美术学院国立艺术院(后改为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以及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私立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都于20年代先后成立。这些学校陆续开设油画课,成为发展油画艺术的基地。著名油画家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颜文□曾主持这些学校的教学,他们不同的艺术主张,使这些学校的油画教学各具特色。徐悲鸿于20年代初在巴黎美术学校学画,接受学院派绘画训练,他尊崇坚实的素描基础和严谨的油画造型技巧。林风眠20年代在法国第戎、巴黎美术学校学画,他既受过学院派绘画的薰陶,也吸收了印象主义、野兽主义的艺术影响,因此很重视感情和个性的表现,追求东西方艺术精神的融合和平衡。刘海粟曾于20年代到日本、西欧考察美术教育,他所心仪的是后印象主义的绘画大师。但在艺术创作和教学活动中具有兼容并包的气度。他对世界绘画潮流趋势敏锐感受和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也相当突出。

20~30年代,艺术旨趣相投的画家曾组成各种社团。成立较早的东方画会、天马会、晨光美术会虽然都以油画家为骨干,但活动内容不拘一格。30年代由庞薰□等人发起的决澜社,倡导和介绍西方现代绘画;由留日学生组织的中华独立美术协会则宣扬超现实主义绘画。由于这些画会的活动偏于上海一隅,活动时间又较短促,未能发展成有影响的艺术流派。但可以看出中国油画家在如何看待西方现代绘画方面,存在着矛盾。1929年初第1届全国美展期间,徐悲鸿与徐志摩关于西方现代画家评价的论争,便是这种矛盾的突出表现。徐悲鸿贬斥印象主义、野兽主义某些画家的绘画,称P.-A.雷诺阿、P.塞尚、H.马蒂斯的作品为“无耻之作”。徐志摩则起而为之辩护,力争这些新派画家的艺术地位和作品的价值。从当时从事油画艺术的画家看,学习印象主义以后诸家的人数较多,学习古典油画的画家较少,真正掌握古典油画技巧的画家则更为罕见。抗日战争爆发后,油画家们以绘画为武器和工具,投身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各种不同艺术见解的画家在这些活动中达到思想感情的一致,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们体验了普通人民的悲欢离合。深入大后方和西北、西南边陲,使中国油画家的艺术出现了新的感情色彩,并为新的艺术突进积聚了力量。与此同时,新派画(指印象主义以后诸流派的绘画)在战乱的环境里停止发展。许多在战前从事新派画创作的油画家,在抗战中转而采用写实形式参加宣传活动。徐悲鸿曾撰文论及“吾国因抗战而使写实主义抬头”,并因新派画之销声匿迹而大感“痛快”。抗日战争胜利后,现代派风格的绘画重新出现,1945年林风眠、倪贻德、关良、李仲生、郁风、赵无极、于衍庸等人在重庆举办的独立画会首次展览即其代表。但新派画的复苏仍是短暂的,他们的创作活动只维持到1949年为止。

在陕甘宁边区的艰苦环境里,仅有个别画家从事油画创作。但解放区画家在较为轻便的绘画形式方面的成功探索,和思想、情感上的锻炼,为新中国的油画艺术准备了一支新生力量。

50~70年代末 1949年以后,中国油画家面临全新的历史时期。老解放区和国统区的画家汇成团结的队伍,巨大的社会变革使油画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深刻的变化。油画家面临新的课题:艺术与政治的关系,为工农兵服务,深入群众生活等。新、老油画家都有一个调整或改变原有的艺术面貌,以适应新时代的任务。通俗的写实手法,带有理想主义的新生活题材,成为油画创作的共同面貌。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和罗工柳的《地道战》,是两个经历、修养不同的画家,为表现新的时代殊途同归而取得的成功,因此颇具代表性。50年代的油画创作以表现革命历史、反映社会主义劳动和建设为主。1949年前占据油画创作主要位置的风景、静物越来越少。吴作人的《黄河三门峡》、《齐白石像》(见彩图《齐白石像》(中国现代)),胡一川的《开镣》、莫朴的《入党宣誓》、艾中信的《红军过雪山》(见彩图《红军过雪山》(中国现代))等作品,与30~40年代的油画迥异,显示了油画家个人风格的重大转变。

50年代,国家选派留学生分批去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学习美术。同时,聘请苏联画家和罗马尼亚画家,分别在北京、杭州执教。全山石、肖峰、李天祥、郭绍纲、张华清、林岗等人都曾在苏联留学。冯法□、王德威、秦征、高虹、何孔德、王流秋、于长拱、侯一民、靳尚谊、詹建俊等人曾在苏联画家任教的油画训练班进修。学习苏联绘画对中国现代油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7~1958年前后,极“左”思潮使蓬勃发展的油画艺术受到严重挫折。60年代初,文艺政策有所调整,油画创作得到恢复和发展。油画教学方面,由罗工柳主持的油画研究班和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吴作人、董希文、罗工柳3个工作室的开办,使油画教学充满生机,几年之内既出人才,又出作品,堪称建国以来前30年油画艺术的高峰。《毛主席在井冈山》(罗工柳)、《东渡黄河》(艾中信)、西藏及长征路线写生组画(董希文)、《刘少奇与安源矿工》(侯一民,见彩图《刘少奇和安源矿工》(中国现代))、《决战前夕》(高虹)、《出击之前》(何孔德)、《延安火炬》(蔡亮)、《狱中斗争》(林岗)、《宁死不屈》(全山石)、《英特那雄耐儿就一定要实现》(闻立鹏)、《毛主席在十二月会议上》(靳尚谊)、《狼牙山五壮士》(詹建俊)、《延河边上》(钟涵)、《三千里江山》(柳青)、《在激流中前进》(杜键)、《金色的季节》(朱乃正)、《罪恶的审判》(哈孜艾买提)……从这些人们熟悉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知一种共有的特征,那就是高亢激越的英雄主义精神,汪洋恣肆的表现形式。50年代被忽视、甚至被误解的风景、静物,在60年代初也有一个短暂的繁盛。颜文□、吕斯百、常书鸿、卫天霖、余本、李瑞年、吴冠中等画家都有佳作问世。

1964年以后,“左”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地影响油画的发展。从推广“三结合”创作方法(即领导出题目,群众提要求,专业人员完成创作任务)到全面批判文艺界“黑线专政”,正常的油画创作活动几乎完全停止。随之而来的是对生活、感情的伪造,和对个人崇拜的狂热而拙劣的渲染。全国各地出现了数以万计的领袖油画肖像,这些肖像除了临摹某些样板画像外,全是临摹照片。绘制这种油画的人数之多和油画题材的单一,都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顶点。随后又出现了表现那种高、大、全式的所谓革命英雄人物形象的油画作品。

70年代末~80年代 1978年以后,中国油画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画家和观众对虚套、粉饰的反感,对民族和个人命运的思索,使油画创作的境界有了新的开拓。有些画家以深沉凝重的笔调,对当代生活作历史性的考察;有些画家则以诗人的眼光,表现美的心灵和美的意境。《1968年×月×日雪》(程丛林,见彩图《一九六八年×月×日雪》(中国现代))、《不可磨灭的记忆》(杜键、高亚光、苏高礼)、《峥嵘岁月》(林岗、庞涛)、《红烛颂》(闻立鹏)、《蒋家王朝的覆灭》(陈逸飞、魏景山)、《高原的歌》(詹建俊)、《春华秋实》(朱乃正)、《塔吉克新娘》(勒尚谊)、《钢水、□水》(广廷渤)、《迎新娘》(鄂圭俊)……这些作品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共鸣。老画家吴冠中、韦启美和中年画家罗尔纯、妥木斯、曹达立等人在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富有个性色彩的表现方法的探求上作出的成绩,显示油画家对绘画形式和个性特色的关心。《父亲》(罗中立)和《西藏组画》陈丹青,(见彩图《西藏组画—进城》(中国现代))的出现,从创作思想上标志着一个新时期的开始,一个旧时期的终结。大批新起的青年画家,则完全以新的眼光观察生活和艺术。他们广泛吸收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观念,进行大胆的艺术试验。长期存在于中国油画界的作品面貌单调、贫乏的弊病,正在得到矫正。从画家、作品及观众的关系来看,油画已经成为能够表现中国人的心理和感情,又能为中国人所充分理解的中国艺术了。

六、中国船的发展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独木舟的国家之一,并利用独木舟和桨渡海。独木舟就是把原木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简单的船,是由筏演变而来的。虽然这种进化过程极其缓慢,但在船舶技术发展史上,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独木舟需要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依据一定的工艺过程来制造,制造技术比筏要难的多、其本身的技术也比筏先进得多,它已经具备了船的雏形。

  在中国,商代已造出有舱的木板船,汉代的造船技术更为进步,船上除桨外,还有锚、舵。

  唐代,李皋发明了利用车轮代替橹、桨划行的车船、桨划行的车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罗盘针(指南针),并有了避免触礁沉没的隔水舱。同时,还出现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纪,中国的帆船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适航性最优越的船舶。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18世纪,欧洲出现了蒸汽船。19世纪初,欧洲又出现了铁船。19世纪中叶,船开始向大型化、现代化发展。

七、中国智人的发展史?

在人类演化历史的进程中,伴随着器具的发明和火的使用,人类的身体素质和大脑技能慢慢提升,开始由猿人向早期智人过渡。在这样的过渡期中,中国境内又有什么样的新发现呢?

考古学家把中国境内出土的人类划分了三个阶段:猿人与早期智人之间的过渡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阶段。

这三个阶段考古学家又有什么样的新发现呢?

在猿人与早期智人这个阶段,考古学家发现的相对具备代表意义的遗址有金牛山人、大荔人和许家窑人。

辽宁省营口的永安乡发现了一具完整的男性人体化石,这具化石与北京人相比有什么差距呢?与北京人相比,它的眉骨较低、颅骨壁较薄,牙齿也没有北京人那样粗。

随后在陕西大荔甜水沟发现了一个三十岁左右完整的头骨化石。而这个化石在骨格表现上与北京人相比也有着较大的差异,被命名为“大荔智人”的人种,是猿人向智人发展得比较完全的类型。

在这个阶段最具研究价值的便是许家窑人,它们的遗址位于山西阳高许家窑村。许家窑人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骨壁和顶骨曲度发育度介于北京人和现代人之间,与前两个人种相比,骨骼有了进一步的发育。

历经了无数的苦难与艰辛,人类从猿人进化到了早期智人。而这样的判断更得益于考古学家的辛勤工作,他们在漫长的考古工作中发现了这个阶段的典型代表:马坝人、长阳人和丁村人。

马坝人的遗址位于广东韶关的狮子山,出土的中年男性骨骼与现代人相比骨壁仍然较厚,但是从形体上分析马坝人已经能够与猿人区分,在中国境内是被发现时间较早的早期智人。

而随后在湖北长阳关老山的龙骨洞发现的长阳人以及在山西襄汾县发现的丁村人均属于早期智人的门类。

而丁村人遗址中,比较有特色的便是遗址中不光有着大量的球形制品,还有着富有特色的大三棱尖状器。

大约5万年前,智人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慢慢进化,终于走到了与现代人交接的关口处——晚期智人出现了。此时现代社会上的三大人种已经开始形成,人类文明步入了旧石器时代晚期。

那么考古学家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勤劳的考古学家们又发现了什么样的人类遗址呢?主要有柳江人、资阳人、河套人以及我们历史课本上非常出名的山顶洞人。

柳江人的遗址位于广西柳江通天岩旁的一个洞穴,主要发现为一个头骨以及其他部分骨骼。经过分析后,柳江人为较早的蒙古人种。而位于淄川资阳的黄鳝溪发现的资阳人的头骨化石表明,其整体特征与现代人已经基本接近,部分保留原始特征,属于晚期智人里的蒙古人种。

河套人的遗址,出土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河南乡,由于被发现的遗址面积较大且化石丰富,因而有着巨大的考古意义,是一处具备较大影响力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址。

而最有名的当属已经编入历史课本中的山顶洞人,它们的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的龙骨山山顶,是北京人的邻居,在脑容量上与现代人已经基本接近。而最有意思的是山顶洞人居住的洞穴,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接近洞口处,为当时人们居住的地方;而下层保留着许多山顶洞人的骨骼,同时发现了一些陪葬的装饰品,因而推测下层为山顶洞人的墓穴。而山顶洞人使用的工具与早期智人只使用或圆或方或三角的石制品要丰富的多,锥、针、鱼叉等都开始出现。

在中国,诞生了具有独特地理、气候环境的中华文明,同时也诞生了品种各不相同的人类,而这期间人类发明了帮助其进化和发展的重要器具——火和石器。

八、中国犁的发展史?

中国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石犁。河南、山西境内发现了仰韶、龙山文化的石犁,在长江下游包括今江苏、浙江、上海一带发现了崧泽、良渚文化的石犁;在华北的内蒙、河北北部、天津等地发现了红山文化的石犁。

东北吉林等地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石犁。这些石犁形状呈多样性,有杏叶形、桂叶形、三角形、舌形、矛头形、鞋底形;大小有长10几厘米至50厘米不等。时间上距今约在七千多年至四千多年之间。

九、中国office的发展史?

Office中国的前身,Access中国网站开通于2000年11月10日 ,网站主要定位在Access软件交流这个方向,本站主要有Access技巧、Access源码、Access视频、Access培训,及相关软件工具,交流论坛等等栏目!

十、中国碗的发展史?

汉代时期陶器

瓷碗,汉代的烧陶工艺吸收了原始瓷器的器表着釉技术,并创制了以铜为呈色剂的低温铅釉陶器。

汉代的烧陶工艺吸收了原始瓷器的器表着釉技术,并创制了以铜为呈色剂的低温铅釉陶器。这种陶器的应用和推广,为我国后来各种不同颜色低温铅釉陶器的出现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代的日用陶器,有做饭的釜、甑等炊具,有饮食用的碗、钵等器,也有作为盛物用的瓮、罐、缸、壶等。器表装饰有绳纹、划纹、弦纹等。从考古发掘看,汉墓中的陶器大多数是仿商、周的青铜器和漆器,实用性器物较少。早期东汉墓中随葬的有传统的礼器,也出现了生活用具;中期礼器减少,家畜、家禽等造型增多;后期则出现了乐舞、百戏、仓房楼阁等图案。总之是越来越生活化了。这些陶器的表面饰以划纹、印纹、绳纹、彩绘等纹饰。彩绘多见于盘、碗、盒、壶、罐等陶器的器表,有朱绘的,也有用红、青、绿、黄、橙等色绘出线条、几何图案和珍禽走兽等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