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朝皇宫在哪?
明代皇宫紫禁城是永乐五年至十八年年间营造北京城的重点工程。它是以南京宫殿为蓝本,在元朝大内的旧址上建造的。当时集中了全国的优秀匠师,动用了30多万士兵和民工。紫禁城在总体设计思想和宫殿建筑布局特点上,都采用了一整套附会天宫的手法,即采用中轴线对称的结构,突出主体宫殿,高台基、大广场,并以象征性手法表示日明星辰环绕拱卫正中的紫微星座,突出地表现封建统治阶级的威严和皇帝的至尊地位。
二、阜阳造船厂在哪?
1954年,十几个为过往木船修修补补的工人联合起来,挂牌成立了淮光造船合作社,即为阜阳造船厂的雏形,1958年成为一个地方国营造船企业,更名为阜阳造船厂。地址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三里湾泉河北。
三、明朝的镇江在哪?
明朝有两个镇江。
除了今天的江苏镇江市以外。
还有一个叫镇江的地方,是一个位于辽东半岛与朝鲜半岛之间的小岛,明朝大将毛文龙曾经在此驻扎军队,牵制了满清军队对明朝关内的军事行动。
四、中国造船厂主要集中在哪里
中国造船厂主要集中在哪里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的造船业也在不断壮大,成为全球造船业的重要力量之一。中国造船厂遍布全国各地,但主要集中在几个重要的地区。
青岛
青岛作为中国重要的海洋经济城市,拥有众多知名造船企业。青岛造船业起步早,传统造船业基础雄厚,发展迅速。青岛造船厂主要集中在城阳区、黄岛区和胶州市,以青岛双良造船、青岛中远海运工程等为代表。
上海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是中国造船业发展的重要地区。上海的造船厂主要集中在长兴岛、奉贤区和浦东新区,拥有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上海三菱重工等一批知名企业。
舟山
舟山位于长三角经济区,是中国重要的海洋经济发展区域之一。舟山造船业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引进了不少海内外知名造船企业。舟山造船厂主要集中在嵊泗、定海和普陀区,以中远船务、舟山船厂等为代表。
福建
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中国造船业的重要地区之一。福建造船业发展较早,造船企业较多。福建造船厂主要集中在福州、漳州和厦门等地,拥有福建省船舶重工集团、福建省造船厂等知名企业。
广东
广东位于中国南部沿海,拥有众多著名造船企业。广东造船业发展迅速,技术实力雄厚。广东造船厂主要集中在广州、珠海和深圳等地,代表性企业有广州黄埔造船厂、广东核电船舶重工等。
综上所述,中国的造船厂主要集中在青岛、上海、舟山、福建和广东等几个重要地区,这些地区拥有优良的海洋产业基础和丰富的人才资源,为中国造船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五、松花江的源头在哪?
松花江分南北两源,北源是嫩江,南源是第二松花江,第二松花江是松花江的正源,发源于长白山的白头山,第二松花江上游又有两源:南源头道江、北源二道江,均发源于白头山
六、松花江在哪个市?
松花江位于黑龙江、内蒙古、吉林三省(区),沟通了哈尔滨、佳木斯、齐齐哈尔、吉林等主要工业城市及黑龙江、乌功里江国际界河,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水上运输线。
中国七大河之一,黑龙江在中国境内的最大支流。松花江在隋代称难河,唐代称那水,辽金两代称鸭子河、混同江,清代称混同江、松花江,流域面积55.72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762亿立方米。
七、松花江源头在哪里?
松花江有南北两源,北源即发源于大兴安岭支脉伊勒呼里山的嫩江,南源即发源于长白山天池的西流松花江。水文上以正源为南源,北源嫩江一般作为支流。
松花江南源即海拔2744米的东北屋脊长白山天池,这是松花江的正源。自天池流下的西流松花江全长958公里,流域面积7.34万平方公里,占松花江流域总面积的14.33%。它供给松花江39%的水量。在它的上游又有两源:南源头道江、北源二道江,均发源于长白山。
八、明朝时代徐霞客在哪里
明朝时代徐霞客在哪里
明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众多英雄豪杰在这个时代涌现,其中徐霞客是备受瞩目的一位。徐霞客是明朝时期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文化名人,他在当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勇气闻名于世。
徐霞客的旅行经历在当时可谓颇具传奇色彩,他不仅探索了中国的大江大河、山川景色,还深入了解并记录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他的探险精神和对自然界的热爱使他成为了明朝时代著名的探险家之一。
徐霞客的旅行足迹
徐霞客的旅行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他穷游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河流域,探索了中国壮丽的自然风光。他曾登上五岳之一的黄山,仰望华丽的云海和怪石峰林,这个经历也成为了他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徐霞客的探险精神使他在旅途中发现了许多自然奇观和珍稀动植物,这些探索成果对后来的地理学和生物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徐霞客还曾四次环游中国,走过了千山万水,去到了当时中国边疆地区,如西藏、新疆等地。“东走七百里,越雪山而西走”就是徐霞客著名的自述之一。徐霞客在旅途中除了观察自然景观,也与当地民众交流,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和民俗习惯。他的旅行记录中包含了大量细致的地理信息和人文背景,为后人了解明朝时代的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徐霞客在明朝时代的影响
徐霞客不仅仅是一位旅行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文化名人。他不仅以笔记和书信记录了自己的旅行经历,还将这些旅行成果整理出版,使更多的人了解到他的探险经历和所见所闻。
徐霞客的游记成为明朝时代探险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当时的文化传承和地理知识的积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文学作品中融入了诗词歌赋,描绘了他对美景的赞美之情,展示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文景观的感悟。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也为后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灵感。
同时,徐霞客的旅行经历也为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的探险活动丰富了当时对中国地理的知识,为后来的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参考。他发现了许多地理上的珍奇景观和特殊地貌,对当时的地理学理论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催生了对地球形状和地理气候的更深入研究。
徐霞客的精神遗产
徐霞客虽然在明朝时代离世,但他的精神遗产却在后人中生根发芽。他的探险精神和对自然的热爱激励着无数后来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他们纷纷走进大自然,发现未知的领域。徐霞客的精神也激发了许多人对探险和创新的渴望,成为了他们在追逐梦想的路上的指引。
徐霞客的探险精神和对自然的热爱也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大自然的破坏和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徐霞客的精神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生态文明的早期表现。他的旅行经历和作品提醒我们要保护自然环境,珍爱地球资源,向徐霞客一样热爱大自然。
结语
明朝时代徐霞客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在他的探险精神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中,我们看到了勇敢和智慧的结合。他的探险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和边疆,他的探险成果丰富了地理知识,他的作品启发了后人。徐霞客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探索未知,保护自然,追逐梦想。
九、明朝时代破阵在哪里
明朝时代破阵在哪里
明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代有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战争。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就是破阵,破解敌军阵型的战略和战术手段。那么,在明朝时代,破阵在哪里呢?
明朝时代的战争特点
明朝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军事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和发展。在这个时代,战争的形式和特点也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首先,明朝时代的军队以步兵为主力,弓箭手、骑兵等其他军种也得到了重视。其次,明朝时期的战争追求实际效果,强调实战经验,对于破阵问题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解决方案。
破阵的策略和战术
明朝时代的将领和指挥官们在面对敌军阵型时采用了多种破阵策略和战术手段。其中比较常见的有:
- 分兵破阵:将军队分成两部或多部,分别从敌军的两翼或多个方向发起攻击,旨在扰乱敌军阵型,削弱其战斗力。
- 假装撤退:故意暴露弱点,诱使敌军主力追击自己的部队,待敌军疲惫之际再发起反击,以打乱敌军阵型。
- 奇袭敌军后方:选择时机突然袭击敌军的后方,切断其补给线和通信线,使其陷入混乱,为进攻打下有利条件。
- 伏击战术:在适当的地点埋伏大量士兵,待敌军进入伏击圈后发动突袭,以扰乱敌军阵型,实现破阵的目的。
这些破阵策略和战术在明朝时代的战争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破阵的关键要素
破解敌军阵型的关键要素在明朝时代也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关键要素的概述:
- 情报收集:了解敌军的阵型、战力等信息对于制定破阵策略至关重要。
- 策略规划:根据敌军的阵型和自己的条件,合理制定破阵方案。
- 军队配合:需要全体将士的配合,共同实施破阵行动。
- 指挥能力:将领的指挥才能决定了整个破阵行动的成败。
- 战斗力:明朝时代的战斗力较强,士兵个体能力的提升对于顺利破阵非常重要。
这些关键要素相互配合,形成了破解敌军阵型的有力保证。
破阵的影响和意义
破阵在明朝时代的战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战争的结果产生了直接影响。破阵的成功意味着能够摧毁敌军的防线,打乱敌军的战斗部署,削弱其战斗力,为我军取得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外,破阵的成功还能够提高士兵们的士气,增强他们的信心,为接下来的战斗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而且,破阵的成功可能会形成战争的态势上的转折点,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
总之,明朝时代的破阵在战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战术手段,更是一种战争智慧和战略思维的体现。
结论
明朝时代是充满战争与变革的一个时期,破阵作为一种重要的战术手段,在这个时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明朝时代的破阵策略和战术多种多样,历经实践检验,以其独特的思维和有效的手段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明朝时代的破阵不仅仅是一种军事行动,更是体现了丰富的智慧和策略思考。它为后人的军事发展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十、明朝家具好在哪里?
明式家具有价有市,我喜欢它由内而外散发的有智慧的自信与沉着。
定义
“明式家具”一词,有广、狭二义。广义上,它不仅包括凡是制于明代的家具,不论材质、做工皆可归入;狭义上,则是指明至清前期材美工良、造型优美的家具。这一时期,尤其是从明代嘉靖、万历到清代康熙、雍正(1522-1735)这二百多年间的制品。本题讨论的是后者。
(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
历史
明朝的文化发展跟其他朝代的一个重大不同大概是由于这样一个转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作为一个群星闪耀的朝代,这个时期的文学(四大名著之三)、医学(《本草纲目》)、数学(《几何原本》的翻译)等各种理论成就都较之以往得到了巨大的飞升。
同时,明朝城市经济飞速发展,货币交易日益盛行,封建主开始放弃限制人身自由的榨取方式,朝廷开放“海禁”(郑和下西洋),这些条件直接促进了南洋各地的贵重木材流入,为明清一系列优秀的硬木家具的制作提供了优良材料,并且为我国的明式家具流入海外做了准备。
具体“好”在哪里
1、造型。
以“经世致用”的哲学思想做指导,设计经典大气,实用美观。
“几榻有度,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沈春津《长物志》
明式家具在造型取材上,讲求物尽其用,一大于二。“物尽其用”要求家具本身充分发挥其实用价值,“一大于二”则追求极致的天然简约。
从明式家具的轮廓、外观来观察,可以看到,明式家具总体构思上讲求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整体线条一气呵成;细微处,明式家具在宋元传统制作中工艺上不断地创新,把造型艺术与人体各部位的自然生理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出朴素的人体工程学思想,几乎每一处弧度和接合处都低调地修缮着边角的毛刺并服从人体的舒适,雍容,周到。
2、技艺
- 几何知识
这两篇文章对于初步感受明式家具的一些几何知识有一个简单的介绍和举例,小结一下明式家具在几何概念上先进的地方大致是:
- 完美的比例;
- 富于弹性的曲线;
- 局部与局部的比例关系,整体与整体的比例关系,实需空间之间的关系。
关于第三点明式家具比例关系我要稍微就文章补充一下。明式家具的线条“隔而不断”素来为外界称道,它在空间设计上以精妙的黄金分割作为基础,严格地把比例关系精确到毫米,间不容发。
以灯挂椅举例,稍作感受:
椅为直搭脑,一木而刻出三段相接之状。靠背板从侧面来看,最下一段接近垂直,中段渐向外弯出,到上端又向内回转。弧度柔和自然,适合人背的曲线。靠背立柱与后腿一木连做。椅盘以上是圆的,以下则为外圆内方,便于和枨子相交;圆形以外的方角,更能起支承椅盘的作用。四根管脚枨,正面的一根最低,便于踏足,后面的一根次之,两侧的两根最高,匠师称之为“赶枨”,目的在避免纵横的榫眼开凿在腿子的同一高度上,以致影响它的坚实。椅盘以下,正面用素券口牙子,侧面及背面用素牙子,也能看出虚实变化。除搭脑造法较少见外,它在灯挂椅中可视为基本形式。(明清家具网)
岂不可言之: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 力学原理
我国家具自宋历明,不断改进与发展之后,各部位的有机组合既提炼到合乎力学原理之上的简单明确,又在材料的使用上力求不悖其本性,着实善于扬长避短。主要表现是:
- 以立木做支架,横木作联结材,吸取了大木构架和壶门台座的式样和手法。
- 卯榫结构起决定性作用。
卯榫结构
在建筑学中,一种有着“不借外力却能抗击强大外力”、“墙倒屋不塌”美誉的建筑结构叫卯榫结构。即两个相接的木构件在连接部位分别成凸凹形状,凸出的叫榫,凹进的叫卯,工匠们按照他们的设计意图将复杂而精细的卯榫制造出来 ,构件之间不用钉子 ,木胶粘合仅作为是一种辅佐手段 ,完全凭籍卯榫结构 ,工艺之精细 ,扣合之严密 ,浑然天成。
上个图感受一下:
卯榫结构- 用材
明至前清的家具,多用贵重的硬性木材,大都之地致密坚实,色泽沉穆静雅,花纹生动瑰丽。木材本身较为复杂,色泽纹理差异甚大,例如同样是紫檀,有的黝黑如漆,有的深紫,有的紫中带红,有的却褐灰而微呈绿意,是因为久经日晒,原来的打蜡已不存在,如果重新烫蜡,色泽又会变深。又如同是黄花梨,有的紫红,有的紫黄,有的有黑色条纹,有的有旋转及斑眼花纹等等。即使是同一根圆木,各部位的色泽也不一致。大体上木心的颜色深而艳,越向外,色越浅,至表皮则几呈白色。
至于花纹,更加和取材的刨切有关。经过木心的纵切,纹理以直丝为主;离开木心,虽纵切而偏斜,则纹理不规则而多变化。总体来说,非一日之功,故不细说。
(该段引用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有改动)
总的来说
随便一件明式家具放到今天来看,都是五六百年的历史文物、老古董。但是你能说它过时吗?恰恰不,关于明式家具核心的理念恰是今人尚在苦思冥想、苦苦思索的,非要洋气一点表达这个核心理念的话,即——体验。
还记得吗?
苹果致力于提供最佳的用户体验。——乔布斯
欣赏任何中国古代艺术,都最好是带着诗兴前往。明式家具“写意”的脾性又可另开一篇了。
话说回来,明式家具的兴衰渊源,其实跟园林也关系甚密,来日再说。其实说了这么多,都是皮毛。我并不懂的。常记起一位前辈的话。
“欣赏明式家具,不仅需要对美的赏析能力,更需要人生阅历,只有经历过人生浮华起落,才能真正感受到这些经典家具的魅力与其中的哲学思想。所以,年轻人不喜欢明朝家具是很正常的,总是人到中年就会慢慢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