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忆船舶网

印度甘蔗分布图?

安忆船舶网 0

一、印度甘蔗分布图?

印度甘蔗生产主要分布在恒河平原,茶叶生产主要分布在布拉马普特拉河沿岸,黄麻生产主要分布在恒河三角洲。

二、印度民族分布图?

印度有几百个民族和部族,其中印度斯坦族人数最多,约占全国人口46.3%,主要分布在北方邦、旁遮普邦、比哈尔邦、拉贾斯坦邦和中央邦等地;次为泰卢固族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及相邻各邦;马拉地族分布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及相邻邦;泰米尔族在泰米尔纳德邦、安得拉邦、喀拉拉邦;古吉拉特族居住在古吉拉特邦境内;坎纳拉族主要居住在卡纳塔克邦;比哈尔人分布在比哈尔邦境内;拉贾斯坦人主要分布在拉贾斯坦邦境内;旁遮普族在哈里亚那邦和旁遮普邦及印、巴其他地区;孟加拉族在西孟加拉邦、奥里萨邦和比哈尔邦;马拉雅兰人分布在喀拉拉邦境内;奥里亚人主要分布在奥里萨邦;阿萨姆人主要居住在阿萨姆邦等,人口均超过1000万。少于1000万的民族就更多了。不过,现代社会流动性大,各个民族大多数都是混居。

印度教(又称新婆罗门教)信徒占全国人口80%以上。佛教和耆那教13世纪前流 行于印度,后衰落。目前耆那教仅在古吉拉特邦和拉贾斯坦邦有少量信徒。佛教 则仅在东北部有少量流行。锡克教流行于旁遮普邦、哈里亚那邦和德里。伊斯兰教信徒居全国第二位(占人口11%),主要流行于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以及阿萨姆 、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比哈尔等邦。基督教(占人口的3%)流行于那加兰邦和米佐拉姆中央直辖区。还有少数人信奉犹太教和琐罗亚斯德教(即波斯教)。

三、印度族群分布图?

我们知道,现代印度是由近代英国殖民者把南亚不同民族和土邦捏合而成的,因此印度人口众多,文化多样,不同地区的人口、民族差距明显。本文在此,向大家介绍下,印度的人口民族组成。

印度的人口从种族上可以大概分为五种类型。以进入印度的时间先后排序,分别为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亚人(即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蒙古利亚人(即通常所说的黄种人)、达罗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其中后两种——达罗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构成了现今印度人口的绝大部分。

达罗毗荼人主要居住在南印度,印度雅利安人主要分布在北印度。通常大家眼里的印度人就是这两个民族集团。

四、印度沙漠分布图?

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国土大致是三角形形状并且大部分位于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高北边是恒河冲积平原,西北是印度河平原地区降水稀少是印度最大的沙漠。由于开发较早人口密度大,农业灌溉用水量大却河流水源补剧来自于上游的高山地区还经过同样是人口众多缺水的国家巴基斯坦用水较为紧缺。

五、印度铁矿分布图?

印度具有储量超过200亿吨的大型、丰富、潜在的铁矿储量。其中,赤铁矿占铁矿总储量的75%,50%以上的赤铁矿是具有62%以上Fe含量的中等品位和高品位铁矿,这种品位的铁矿石是以块矿、烧结矿或球团矿形式直接用于高炉的。

与澳大利亚粉矿相比(哈默斯利粉矿),印度的果阿铁矿粉烧结生产率低,转鼓指数也低,但烧结矿合格率高。果阿烧结矿的铁含量与哈默斯利烧结矿的铁含量大致相同,但SiO2和Al2O3.含量低。单矿烧结杯试验表明,果阿烧结矿的低温直接还原指数和还原指数优于哈默斯利烧结矿。

六、印度姓氏分布图?

KUMAR, KHAN,PATEL, KAPOOR, GANDHI, Gupta, 等等是一些主要的姓。

七、印度山脉分布图?

印度的主要山脉

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

印度半岛西部是西高止山脉,东部是东高止山脉。

东高止山脉是印度高原边缘的山脉,全长800多米,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北段有煤、铁资源;南段多石棉、粘土等矿,北段多森林,富铁、煤资源;南段森林稀疏,出产石棉、黏土。

八、印度领土分布图?

印度的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边境印占区和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等)。印度政府宣称其领土为328万7800平方公里。印度面积居世界第七位。印度位于亚洲南部,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与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不丹、缅甸和孟加拉国为邻,濒临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

九、印度的河流分布图?

印度境内河流众多,可划分为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东部沿海、四部沿海五大水系。前三个水系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有融雪和冰川补给,水量的年际和年内变化相对稳定,径流总量大约占全国径流总量的63%。

后两个水系受季风影响,雨季流量大,旱季流量很小,主要靠地下水补给。印度可利用地表水资源约有7 000亿m。

十、印度城市分布图?

新德里,孟买,阿姆利则,贾郎达尔,昌迪加尔,萨哈兰普尔,德里,密拉特,莫拉达巴德,巴雷利,阿里格尔,比卡内尔,阿里格尔,勒克瑙,戈勒克布尔,焦特布尔,阿杰梅尔,瓜廖尔,坎普尔,巴特那,占西,包特那,科塔,安拉巴德,瓦扩纳西,艾哈迈巴德,乌贾因,博帖尔,贾姆讷格尔,艾哈迈达巴德,乌贾因,博帕尔,兰契,豪拉,加尔各答,马杜赖,特里凡得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