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忆船舶网

焚风效应读音?

安忆船舶网 0

一、焚风效应读音?

拼音: fén fēng xiào yìng 解释: 气流沿山坡下降而形成的热而干的风。多焚风的地区,空气平常比较干燥,容易发生森林火灾。 注音: ㄈㄣˊ ㄈㄥ 英语: foehn wind (loanword) 

二、焚风怎么玩?

巫师3焚风在有图纸制作过一次的情况下,消耗了焚风只需要冥想一下就自动用会用炼金道具配合自身查克拉制造出来炸弹以及万能溶剂补充,制作炸弹的材料足够,而素材白屈花获得的方式就是通过采摘树叶即可有几率获得。

三、焚风有什么作用?

焚风气流从迎风坡到背风坡的气流往往变得干燥炎热的一种地方性风

分布与作用:一般来说,在中纬度相对高度不低于800~1000米的任何山地都会出现焚风现象,甚至更低的山地也会产生焚风效应。1956年11月13、14日太行山东麓石家庄气象站曾观测到在短时间内气温升高10.9℃的焚风现象。焚风可以促进春雪消融,作物早熟;同时,也易引起森林火灾、干旱等自然灾害。

“焚风”在世界很多山区都能见到,但以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美洲的落基山,原苏联的高加索最为有名。阿尔卑斯山脉在刮焚风的日子里,白天温度可突然升高20℃以上,初春的天气会变得像盛夏一样,不仅热,而且十分干燥,经常发生火灾。强烈的焚风吹起来,能使树木的叶片焦枯,土地龟裂,造成严重旱灾。

焚风有时也能给人们带来益处。北美的落基山,冬季积雪深厚,春天焚风一吹,不要多久,积雪会全部融化,大地长满了茂盛的青草,为家畜提供了草场,因而当地人把它称为“吃雪者”。程度较轻的焚风,能增高当地热量,可以提早玉米和果树的成熟期,所以原苏联高加索和塔什干绿洲的居民,干脆把它叫做“玉蜀黍风”。

在中国,焚风地区也到处可见,但不如上述地区明显。如天山南北、秦岭脚下、川南丘陵、金沙江河谷、大小兴安岭、太行山下、皖南山区都能见到其踪迹。

焚风的形成:气象专家介绍,焚风是山区特有的天气现象。它是由于气流越过高山后下沉造成的。当一团空气从高空下沉到地面时,每下降1000米,温度平均升高6.5摄氏度。这就是说,当空气从海拔四千至五千米的高山下降至地面时,温度会升高20摄氏度以上,使凉爽的气候顿时热起来,这就是“焚风”产生的原因。上面提到的台湾台东市焚风,它的形成就是西南气流在越过中央山脉后,湿气遭到阻挡,水汽蒸发从而形成了干热的焚风。

造成的灾害:焚风的害处很多。它常常使果木和农作物干枯,降低产量,使森林和村镇的火灾蔓延并造成损失。十九世纪,阿尔卑斯山北坡几场著名的大火灾,都是发生在焚风盛行时期的。焚风在高山地区可大量融雪,造成上游河谷洪水泛滥;有时能引起雪崩。如果地形适宜,强劲的焚风又可造成局部风灾,刮走山间农舍屋顶,吹倒庄稼,拔起树木,伤害森林,甚至使湖泊水面上的船只发生事故。

2004年5月11日,台湾的台东市刮起焚风,40.2摄氏度的高温创下了台东百年纪录。当日中午12时57分,台东市区突然刮起强烈的焚风,室内外温度如烤箱般急速上升。至13时14分,气温飙升到40.2摄氏度,当地居民苦不堪言。有些民众打开冷气,躲在屋内,有些民众带着小孩,跑到郊外清澈的溪流里消暑。农民们更是叫苦连天,因为最怕热的荖叶和茶树在劲吹的焚风中慢慢枯萎。

按照热力学理论焚风与其它风一样是由于气压不同而形成的,山背风面的气压低。在迎风面空气上升,温度干绝热下降(随气压的下降温度下降,热量不散发),这个下降速度约为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1摄氏度。当气温下降到露点时空气的相对湿度达到100%,在这种情况下空气继续上升就开始进入湿绝热降温的过程了。在这个过程中水不断凝结出来,而空气的相对湿度保持在100%。这个过程中气温下降的速度为约0.6度/100米。凝结出来的水在山的迎风面形成云,假如空气继续不断上升会产生雨和雪。从山的背风面看上去可以看到山脊上形成一堵云墙,而它的后面则是蓝天。假如焚风非常强的话,也有可能将降雨区带道背风面。

在山脊背后空气开始下降,按照这个理论空气下降的原因是山两边的气压差。在下降过程中空气隔热升温(随气压上升而温度上升,不吸收热),但由于空气的相对湿度随温度上升而下降,这个升温过程完全是干的,没有水蒸发的过程,因此升温的速度是1度/100米,比空气在迎风面上升时要高。同时空气的相对湿度不断降低,造成了干燥的热风。

四、什么是“焚风效应”?

焚风效应是发生在山地的一种特殊大气现象。

在山地迎风坡一侧,气流上升,按照同学们一直记忆的原理,在对流层中,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摄氏度。但其实这个规律仅仅是针对上升过程,在上升过程中,温度会按照湿绝热直减率(0.5-0.6℃/100m)降温。但是在下降过程中,其实就不是如此了

首先我们得来了解一个物理现象——气温的垂直递减率。

空气当中含水量不同,导致其气温递减效率并不一致。一般而言,含水量较大的空气,其垂直递减效率要更高,因为空气上升过程中预冷会使得水汽变为液态水珠,而液化过程又是一个放热过程,所以会抵消一部分降温,一般为0.6℃/100米,被称为湿绝热垂直递减率

。但是在干空气上升过程中,由于水汽较少,所以降温作用就比较大,大致在1℃/100米左右,被称为干绝热垂直递减率

在气流越过高山以后,由于重力作用下沉,在下沉过程中,但由于在山地迎风坡一侧已经形成降水,空气此时就像是被挤干水的海绵一样,十分干燥,在下降过程中,受到干绝热垂直递减率

的影响,升温速度会快于相同海拔变化的降温速度(下沉大致是按照干绝热直减率1℃/100m,进行增温的)。这就意味着,在同海拔的山地背风坡一侧,空气的温度会更高。这种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焚风效应。

在焚风作用的影响下,非常容易导致农作物枯死,甚至还容易出现森林火灾。比如近期的台风“利马奇”,在其影响下,就给泉州带来“焚风效应”,导致出现高温。此外,好多异常高温现象其实也是焚风效应在作祟,以及国外的阿尔卑斯山和落基山等等,也经常出现焚风效应,甚至引发山火。如果焚风效应出现在有积雪冰川的高山地带,那么还会导致高山积雪加速融化,形成融雪性洪水灾害,甚至出现雪崩。

与雨影效应又有何关系呢?

雨影效应指的是水汽在山的迎风坡形成大规模降水后,到达背风坡时候少雨干燥的一类现象。其实焚风效应和雨影效应是空气越过山地后的同一过程,只不过一个的关注点在降水,另一个的关注点在气温。

典型案例:澳大利亚的雨影效应

澳大利亚的大分水岭的东西两侧不同的降水量,在大分水岭的东侧面,悉尼和墨尔本气候湿润适宜,降水量较多;但是在西面就是澳大利亚的沙漠,这也是沙漠能够深入内陆的重要原因。

五、中国焚风效应地区?

焚风效应气流翻过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干热的风。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中国不少地区有焚风,比较明显的如天山南坡,太行山东坡,大兴安岭东坡的焚风现象,其增温影响甚至在多年月平均气温直减率上也可促使作物、水果早熟,强大的焚风可造成干热风害和森林火灾。冬季强焚风可引起山区雪崩等。

六、红警焚风阵营介绍?

红警焚风阵营是心灵终结中第四阵营,在厄普西隆启动心灵终结仪前,来自中国的云茹把阿拉斯加美军从厄普西隆控制中解放了,而后联系了盟军远征军,最后利用悖论引擎抵挡了心灵终结仪冲击,最后形成了焚风阵营。

七、焚风阵营背景故事?

焚风阵营是一个由流亡者组成的秘密组织。在一个被暴政统治的世界中,焚风阵营致力于推翻压迫者的统治。

他们的背景故事始于一次大规模的起义,当时他们的家园被摧毁,亲人被杀。为了复仇和正义,他们聚集在一起,发誓要为受苦受难的人民而战。

焚风阵营的成员都是训练有素的战士和熟练的间谍,他们利用各种秘密手段渗透敌人,并策划精密的行动。

他们的目标是恢复自由和平等,为世界带来新的希望。

八、背风坡焚风效应?

焚风是出现在山脉背面,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部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焚风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从山上沿山坡向下吹。

当潮湿空气越过高山时,常在山的背风坡山麓地带形成一种干燥高温的气流,称作焚风。焚风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从山上沿山坡向下吹。焚风在迎风坡成云致雨,在背风坡形成干热风的整个过程称为“焚风效应”。

一般来说,空气流动遇山受阻时会出现爬坡或绕流。气流在迎风坡上升时,温度会随之降低。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时,水汽遇冷出现凝结,以雨雪形式降落。空气到达山脊附近后,变得干燥,在背风坡一侧顺坡下降,并以干绝热率增温。因此,空气沿着高山峻岭沉降到山麓的时候,气温常有大幅度的升高。焚风强烈时,常常带来一系列灾害。

九、地形雨与焚风效应?

地形雨位于山地迎风坡,焚风效应在山地背风坡。因气流运动方向不同形成。

山地迎风坡,气流被迫抬升,暖湿气流在抬升过程中冷却,水汽凝结,形成多雨区。背风坡,气流下沉,加上空气水汽含量变小,形成雨影区。

在背风坡,干燥空气气流下沉,下沉过程中气温垂直递增率比迎风坡大,比同海拔的迎风坡气温高约0.2℃/百米,形成焚风效应。

十、焚风效应和雨影效应?

1.

焚风效应一般指焚风。

焚风(Foehn)是由于空气作绝热下沉运动时,因温度升高湿度降低而形成的一种干热风 。

焚风常出现在山脉背风坡,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部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在高压区,空气下沉也可产生焚风 。

2.

雨影效应(rain shadow effect)是伴随地形降水产生的现象,用以解释地形抬升降水在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显著差异。具体地,当山地迎风坡发生地形抬升降水时,其背风坡可表现出晴好天气,形成“雨影(rain shadow)” 。

雨影效应的天气学解释是湿气块在迎风坡产生降水后,由于水汽饱和度下降,在背风坡出现的干绝热增温,以及山地自身对地形降水云系的阻滞效应。由于雨影效应与特定的地形和风向相联系,因此会在一些地区反复出现,对天气预报具有参考价值 。

在气候尺度上,雨影效应可以部分解释山地背风坡的干燥气候,与迎风坡形成反差。例子包括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面的内陆沙漠、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等。

3.

二者对比:

雨影效应,山脉高峻能阻隔季风,形成雨影效应。在迎风坡一面降水增多,背风坡降水较少。

焚风效应,气流翻过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干热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