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淞沪抗战与淞沪会战的区别?
第一,两次战事的性质和历史背景大不相同。
淞沪抗战:
“淞沪抗战”又称“一二八淞沪抗战”,日本人则把这场战事称为“上海事变”、“第一次淞沪战争”。
1931年9月18日,日本人在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同时侵占了我东北地区的大量土地。
在此之后,日本人试图扶持“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建立所谓的“满洲国”。
不过,日本人的做法遭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在“国际联盟”的干预下,贼心不死的日本人换了一个“套路”。
日本人决定在上海“搞事”,一来为了转移国际社会的视线,二来侵占上海这个中国最繁华、最富裕的城市。
以上就是日本人发动“第一次淞沪战争”的性质和历史背景。
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人称之为“第二次上海事变”、“第二次淞沪战争”。
在抗日战争期间,“淞沪会战”是中国军队进行的第一场大型会战,“淞沪会战”也是整个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20世纪30年代初,经济危机在全球爆发,日本的经济也遭到沉重打击,经济上的极端困境导致了政治危机。
在中国,日本的扩张势头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中国的北伐战争也削弱了日本的在华利益。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决定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以摆脱困境,并图谋争霸世界。
日本人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动手”?这是因为他们找到了发动侵华战争的最佳时机:
当时,英、美等西方列强正忙于应付国内的危机,自身焦头烂额,因而无暇他顾;
在中国,蒋介石正在倾尽全力围堵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日本人同时摸清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所谓“国策”,因而放心大胆、趁虚而入。
这就是日本人发动“第二次淞沪战争”的性质和历史背景。
第二,两次挑事,自作聪明的日本人玩了两次不同的“小把戏”。
淞沪抗战:
因为“满洲国”的事情,日本关东军高级参谋、“九一八”事变的策划者之一板垣征四郎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
于是,板垣征四郎给日本“驻上海领事馆”助理武官田中隆吉发去指令,让田中隆吉在上海搞出点动静来,以减轻他在东三省的压力。
田中隆吉又把这件事情交给了川岛芳子,很快,川岛芳子就在上海频频使坏,接连搞出了几件“日本人被中国人欺负”的事情。
其中,川岛芳子精心谋划了“日本僧人遭中国人殴打事件”,她让几个日本浪人换上中国人的衣服,殴打了正在街头闲逛的日本僧人。
川岛芳子还让日本浪人伪装成中国工人,一把火焚烧了上海的几家日资工厂。
接下来,以此为借口,日本人鼓动在上海的日本侨民上街游行、抗议,同时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
当时,日本向“国民政府”提出了四个无理的要求:上海市长公开向日本道歉,严惩殴打日本僧人的作案者,给予被害者经济赔偿,取缔和解散上海所有的反日团体。
蒋介石并不傻,他明明知道这是日本人“无事生非、借机挑事”,却不愿意事态扩大,因而选择“息事宁人”,答应了日本人的要求。
蒋介石原本以为这件事情就算过去了,却不料日本海军又跳了出来。
日本海军认为,这件事情让日本陆军得了好处,而日本海军却没有捞到任何好处。
另外,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陆军在“天皇”面前出尽了风头,日本海军心有不甘,因此“羡慕、嫉妒、恨”。
所以,日本海军向“国民政府”提出要求,要求中国军队全部撤出上海,如若不然,日本海军将以武力解决问题。
日本人“得寸进尺、得陇望蜀”,而蒋介石此时正在一心“安内”,根本无心“攘外”。
就在蒋介石左右为难之际,日本人等不及了,1月28日深夜,日军海军陆战队兵分五路,突然向驻守上海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阵地发起了进攻。
二、淞沪位置?
上海的淞沪位置,淞,一般认定为宝山区的吴淞地区,因为当时吴淞不属于上海,而属于江苏省。沪,是指上海原闸北区的北火车站一带。这个地区认定的起源来自于中国最早的铁路~淞沪铁路,该条铁路就是吴淞至上海闸北的北站。后又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淞沪会战,也是围绕着这一地区,中国军队与在上海沿海登陆的日军激战,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如今,淞沪铁路已被拆除,地铁3号线的一段就利用了淞沪铁路的一段。
三、淞沪会战中的淞沪指那些地方?
淞沪是指上海,民国十四年(1925年),北洋政府允准上海改为淞沪市。
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故称上海为“沪”,又称申城。上海发源于吴淞江,吴淞江简称淞,所以用淞沪指代上海。
四、淞沪之战号称?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五、淞沪读音?
回答:淞沪读音:sōng hù
淞沪是指上海。大约在六千年前,如今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两千年之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
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故称上海为“沪”,又称申城。上海发源于吴淞江,简称沪,所以用淞沪指代上海。
六、淞沪会战结局?
淞沪会战结果是1937年11月13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上海同胞书声明,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中国军队向吴福、澄锡国防线撤退,江阴保卫战开始。至此国军以60%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的代价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话语,淞沪会战拉下帷幕。
一、淞沪会战
1.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
2.
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3.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
4.
中日双方共有约8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
5.
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6.
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
7.
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七、淞沪的意思?
泛指吴淞口和上海地区。元朝初年,今上海地区置华亭府,不久改称松江府。而上海县城厢一带因地处吴淞江以南,于是就被称为淞南后来人们就称上海为“凇沪”。今上海地区的松江下游近海口一段被称为沪渎或沪海。淞沪是指大上海大约在六千年前己成陆。
八、淞沪会战英雄?
一、黄梅兴(1897-1937年),广东平远县人。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陆军第9集团军第88师第264旅少将旅长。8月14日下午6时许,264旅进攻爱国女校日军堡垒时,黄梅兴在八字桥附近被日军迫击炮弹击中殉国,时年40岁,一同殉国的还有旅部参谋主任邓洸中校及通讯排官兵30余人。黄梅兴是淞沪会战中第一位殉国的高级将领,国民政府追授陆军中将。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黄梅兴为革命烈士。
黄梅兴将军
二、蔡炳炎(1902年~1937年),安徽合肥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陆军第十八军六十七师二○一旅少将旅长,淞沪会战爆发时率部扼守罗店一线阵地。8月27日凌晨,蔡炳炎亲率一个营及特务排向日军冲击,下达命令:“本旅将士,誓与阵地共存亡,前进者生,后退者死,其各禀遵。”高呼:“吾辈只有两条路,敌生,我死!我生,敌死!” 鏖战中,蔡炳炎不幸胸部中弹殉国。国民政府追授陆军中将。198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蔡炳炎为革命烈士。
蔡炳炎将军
三、路景荣(1902年--1937年),江苏武进人,黄埔四期毕业,第98师583团上校团长,8月15日开始参淞沪会战, 9月8日升任98师少将参谋长。9月10日,路景荣亲上火线督战,中弹殉国,年35岁。同日牺牲的还有583团正副团长等官兵600余人。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路景荣将军为革命烈士。
路景荣将军
四、杨杰(1895-1937),河北容城人。黄埔四期毕业。淞沪会战中,陆军一军一师一旅副旅长杨杰少将,奉命率部扼守西塘,战况异常惨烈。10月11日晚,日军冲破我军阵地,上级询问战况,将军答:“尚能支持,不须后援”。言毕,亲率预备队前去逆袭,不幸身中数弹,壮烈殉国,年41岁。台湾忠烈祠有将军牌位。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授为革命烈士。
杨杰将军入殓照
五、庞汉祯(1899—1937),广西靖县人,第7军第170师第510旅少将旅长。10月19日,庞汉祯率部担任陈家行阵地守备任务。日军23日再次重兵攻击陈家行阵地。庞部坚守不退,庞汉祯将军亲自上阵指挥,被日军炸弹击中殉国,时年38岁。国民政府追授陆军中将。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庞汉祯将军
六、吴克仁(1894-1937),黑龙江安宁人,第67军中将军长。11月8日拂晓,日寇主力猛攻松江县城,吴克仁将军率部与日军展开激战。为在掩护我方大部队撤退,死战不退。坚守至9日,吴克仁率余部突围西撤时,不幸中弹殉国。1982年台湾正式追认吴克仁将军为抗日烈士。1987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吴克仁将军为革命烈士。1989年,经吴家后人的奔走下,吴克仁将军的灵位正式进入台北忠烈祠,并且举行了祭祀仪式。
吴克仁将军
七、秦霖(1900-1937),广西桂林人,第171师511旅少将旅长。10月率部抵沪参战,作战勇猛。10月23日,在老人桥战斗中遭遇日军轰炸,秦霖将军与参谋长、传令长一同殉国,时年37岁。国民政府追授陆军中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2年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秦霖将军
八、官惠民(1906-1937),广东曲江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第九十师二七0旅少将旅长。淞沪会战爆发后率部在嘉定县属之清水显一带布防,10月28日亲至前线一掩蔽部组织部队反击日军时,突有两发炮弹先后命中掩蔽部,壮烈殉国,时年36岁。1986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官惠民将军
九、朱耀华,第九集团军七十八军第十八师中将师长。淞沪会战爆发后前往上海龙华至北新泾一线负责守卫,10月初,又被调往大场。10月25日,日军突破18师防线,朱于10月28日前后愤而自杀。
十、 吴继光(1897-1937),安徽人,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陆军第五十八师第一七四旅少将旅长。11月11日在白鹤港与日军激战中,吴将军亲临战场,督师杀敌,不幸被敌弹击中要害,壮烈殉国,时年34岁。国民政府追授陆军中将。
吴继光将军
十一、刘启文(1898-1937),河南南阳人,第67军第108师第322旅少将旅长。11月8日在石湖荡与日军激战中殉国,时年39岁。他也是东北军在抗日战争全面开始后阵亡的第一位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于1988年6月批准刘启文为革命烈士。
十二、 吴桐岗少将,第67军参谋长,1937年11月9日在与日军战斗中殉国,同时阵亡的还有该军军长吴克仁中将等。
十三、 邓玉琢(1903-1937),辽宁安东人,第67军107师少将参谋长。在11月9日傍晚,在和日军的激战中,邓玉琢及军长吴克仁、军参谋长吴桐岗等人壮烈殉国;他所率领的107师将士,绝大多数也都英勇不屈地为国捐躯。1993年3月,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邓玉琢为革命烈士。
邓玉琢将军
十四、朱之荣少将,辽宁人,第67军第107师第321旅少将旅长。1937年11月10日在上海松江与日军激战中殉国。
十五、 李伯蛟(1897—1937),湖南邵阳人,第二十八军第六十三师第一八七旅少将旅长。李伯蛟于11 月初奉命率旅进入上海金山卫沿海前线阻击日军登陆。李伯蛟在战斗极度残酷、紧急、官兵伤亡惨重的情况下,在最前线阵地督战指挥,鼓舞了官兵的斗志。激战中,不幸被敌人的炮弹击中,壮烈殉国。时年40 岁。
九、淞沪是哪里?
淞沪指上海。大约6000年前,今天的上海西部成为土地,东部2000年成为土地。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是楚国春申王黄燮的领地,故上海也称“申”。
公元4、5世纪晋代,松江(今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发明了一种竹编渔具,名为“呼”。又因江入海处称“渡”,松江下游称“湖渡”,后由“湖”改为“湖”。因此,上海被称为“上海”,又称申城。上海发源于吴淞江,简称上海,故上海简称淞沪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十、淞沪会战介绍?
1、一·二八事变,又称一·二八淞沪抗战,日本称上海事变或第一次上海事变、淞沪战争。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屈服,于1932年1月28日晚发动的进攻上海中国守军的事件。
2、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本海军第一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指挥海军陆战队分三路突袭上海闸北,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奋起抵抗,给日军以迎头痛击。日军对我军阵地及民宅、商店狂轰滥炸,发动了四次总攻,却均遭败绩,蒋光鼐指挥军队在闸北、江湾、吴淞、曹家桥、浏河、八字桥一带展开了多次战役,日军先后四次更换主帅,死伤近万人。淞沪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3、1932年2月14日,蒋介石命令由前首都警卫军87、88师和教导总队组成第五军,以张治中为军长增援十九路军参战。1932年3月初,由于日军偷袭浏河登陆,中国军队被迫退守第二道防线。
4、1932年3月3日,日军司令官根据其参谋总长的电示,发表停战声明。同日,国联决议中日双方下令停战。24日,在英领署举行正式停战会议。5月5日签订了《上海停战协定》。